原创 春田妇儿
夜奶,到底要不要断?怎么断?
这肯定是妈妈们问了不下800遍的问题之一。有不少妈妈为夜奶日日心碎、夜夜憔悴。
首先,我要说:夜奶,真的不是过错!
如果夜奶让妈妈和宝宝双方都很舒服,妈妈目前也还没有做好改变的准备,那就不要因为别人瞎BB了就去断。
记住一句话:不要为了断夜奶而断夜奶。到底怎么哺育才好,最需要听的,就是你自己和宝宝。
(图片源自摄图网)
但要是夜奶给你带来了困扰,比如严重影响了自身睡眠,想断也是可以断的,选对科学的方法就ok。
今天,我们就来仔细说说如何循序渐进断夜奶。
ps:本文内容较长,但绝对干货,请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宝宝夜醒一定要喂奶吗?
(图片源自摄图网)
宝宝夜醒并不意味着需要夜奶,可能是肚子饿了;可能是尿布湿了,小屁屁不舒服;可能是热了或冷了;可能是被睡在同一床上的大人吵醒;也可能是担心睡着时妈妈不在身边的分离焦虑……
那么,宝宝夜醒多少次算正常?妈妈又应该怎么应对呢?
6个月内,宝宝平均夜醒2~3次
这是宝宝睡眠发展的正常表现。这个阶段的宝宝体格增长最为快速,因此宝宝夜里醒来后大部分有喂奶的需求,以保障其获得足够的营养供应,满足快速生长的需要。
因此,此阶段夜奶是婴儿正常的营养需求,应该充分哺乳。建议妈妈选择侧卧位进行哺乳,这样对母婴睡眠都有益。婴儿吃饱后,放回小床入睡为佳。
(图片源自摄图网)
6个月后,宝宝平均夜醒1~2次,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少
6个月后,开始添加辅食,宝宝对夜间喂养的需求减少,宝宝夜醒次数会逐渐减少。从6个月起父母可以开始减少喂夜奶的次数,培养宝宝在夜晚的连续睡眠能力。约50%~60%的宝宝在6个月以后夜晚最长能够连续睡眠5个小时以上。
所以,循序渐进断夜奶应从添加辅食后开始。研究表明,6-12个月的婴儿的夜醒次数要多于夜奶次数,所以要减少夜奶,首先要减少夜醒。
减少宝宝夜醒的建议:
建议一:
夜间睡眠时使用纸尿裤。这样可以减少由于换尿布对宝宝睡眠的打扰,相对于使用布尿布或不使用尿布的宝宝,使用纸尿裤的宝宝夜醒次数少,夜晚最长连续睡眠时间长,睡眠效率高。
建议二:
母婴同室不同床。由于母婴同室,有父母的陪伴,宝宝更有安全感;由于宝宝单独睡在小床上,睡眠环境更舒适,睡眠质量更高。相对于“同床睡眠”的宝宝,单独睡小床的宝宝入睡更快,夜醒次数更少,连续睡眠时间更长。
建议三:
卧室里不开电视。电视的屏闪和声音都会影响宝宝的睡眠,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响婴儿昼夜规律的形成。美国儿科学会建议2岁以下幼儿应避免看电视,而2岁以上的儿童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应控制在2小时之内。
宝宝夜醒后,怎么才能快速“哄睡”?
(图片源自摄图网)
要断夜奶,首先要减少其他原因导致的夜醒,可以采取诸如夜间穿纸尿布,母婴同室不同床,卧室里不开电视等有益于保证婴儿睡眠的措施。但是,如果宝宝在夜里醒来了,爸爸妈妈应该如何处理呢?
建议一:将喂奶和入睡分开
在早期(6个月以内)时,一般宝宝夜醒后就需要喂奶。但随着宝宝的成长,可以将喂奶和入睡分开处理,逐渐培养宝宝自己入睡的习惯。
如果只是贪图方便,一直采用喂奶的方法帮助宝宝入睡,等宝宝长大后还保持奶睡的习惯,以后要断夜奶就更不容易了。
建议二:在宝宝睡着前将其放置在小床上,让宝宝学会自己入睡
《中国婴幼儿睡眠健康指南》中指出,近60%的中国宝宝是在完全睡着的状态下才被放置在床上的,只有30%的宝宝是在犯困时放置在床上,10%是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下被放置在床上准备开始睡眠的。
研究表明,在完全清醒或犯困但未睡着的状态下被放置在床上准备睡眠的宝宝,相对于完全睡着后再放置的宝宝,夜醒次数较少,最长连续睡眠时间也较长。
(图片源自摄图网)
建议三:不要依赖拍抱或摇晃等安抚方式让宝宝入睡
父母在宝宝入睡过程中习惯性采用拍抱、摇晃等安抚措施,不仅会使宝宝入睡难,也会增加宝宝夜醒后再次入睡的困难。在婴幼儿成长过程中,必须让他们学会如何安抚自己,这也是宝宝情感发育的必要过程。
刚开始时,如果宝宝没有拍哄会入睡困难,可以先给宝宝短时安抚,离开几分钟,让宝宝发现让自己安静下来的方法;宝宝如果继续哭闹,家长可回到宝宝身边,再给予短时安抚,然后反复重复以上措施,让宝宝掌握自己平静下来的能力。
父母要相信宝宝的能力。宝宝在妈妈子宫里时,就会通过吸吮自己的手指安抚自己,宝宝学习和接受能力很强的,只要耐心培养1周左右的时间,宝宝就能自行入睡了。当宝宝夜醒时,不需要父母安抚也能自我入睡,也就避免了非必要的奶睡了。
如何减少夜间喂养?
(图片源自摄图网)
简单来说一句话:白天营养补充多了,夜间需求自然就少了。
建议一:尝试让宝宝白天多吃些
宝宝在清醒状态时吃奶效果最好。大多数宝宝起初都会白天睡得多,晚上醒得多。婴儿大约在6周时开始发展昼夜节律,对于稍大一些的宝宝,白天可以把他放在家里的主要生活区域,这样他会受到声音和(或)活动的刺激而自己醒来,“我要吃”的暗示就能被妈妈及时发觉到,白天就能多吃些。
有些妈妈会等宝宝哭了再喂,这时候宝宝通常衔乳后就睡着了,或者不愿意吃,摄入必然不足。妈妈要多留心宝宝早期的“我要吃”暗示,比如寻乳、吸吮小手等,把握这样的时机,宝宝吃乳效率更佳。
我们提倡按需喂养,这个“需”,一方面是宝宝的“需”(“我要吃”的暗示),还有就是妈妈的“需”(奶涨)。
当妈妈自觉奶涨时,如果宝宝仍然睡着,妈妈可以仔细观察一下宝宝是否进入瞌睡期(半睡半醒),尝试用唤醒技巧将他唤醒喂养或直接哺乳。
瞌睡期的宝宝常常也会衔乳吃奶,这样宝宝在白天也能多吃些。但如果宝宝在深睡眠(表现为一动也不动)和浅睡眠(眼睛闭合时有眼球运动),则不要打扰他,可以再等等,深睡期和浅睡期过后就进入瞌睡期了。宝宝的睡眠周期很短,大约50分钟左右。
在傍晚时分,可以尝试每隔1到2小时就哺乳一次,让宝宝在夜间就寝前“加满油”。一般3个月的宝宝夜间就寝的时间在20:30左右,6个月后则接近21点。
有时“白天多喂些”可能只是父母的“一厢情愿”,如果宝宝不饿不愿意吃,也不可强迫喂养。
(图片源自摄图网)
建议二:减少白天哺乳时对婴儿的干扰
约有25%的大于6个月的夜奶宝宝,存在白天喂养时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所以,可以通过减少白天哺乳时对婴儿的干扰,来增加白天的摄入量。
妈妈哺乳时可以尝试以下方式:
? 在一间安静、昏暗的房间里哺乳;
? 如果家里有大一点的孩子或宠物,在你哺乳的时候,一定要确保他们不在房间里;
? 试着躺下哺乳,这对母亲和孩子来说都是一个更放松的姿势;
? 保持沉默,或用安静、舒缓的语调轻声说话。
同时,妈妈要留意宝宝吃饱的行为暗示。比如:弓背;推开乳房;入睡;手臂放松地摆在身体两边,手指松开或放松。当宝宝离开妈妈乳房时,妈妈再观察一会,宝宝可能只是需要休息一下,玩一会。妈妈可以尝试几次哄他回到乳房,看看是否真的吃饱了。
(图片源自摄图网)
建议三:6个月后,持续母乳喂养并添加适当辅食
在6个月龄前后,婴儿活动量增大,单纯母乳满足不了婴儿对能量和营养素的需求,这时必须添加补充食物以满足这些需求。
WHO建议的适当补充喂养的指导原则:
婴儿满6个月后开始添加少量食物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食物的种类;逐渐实现食物的合理搭配和种类多样化。
增加辅食的次数是:6-8月龄婴儿白天喂食2-3次,9-23月龄婴儿白天喂食3-4次,根据需要也可再增加1-2次。随着白天摄入量增加,夜奶的需求会逐渐减少。
如果尝试了以上建议,宝宝仍有夜奶,这也是正常的。宝宝的夜奶行为,是营养和情感的双重需求,会伴随着他的成长过程而逐渐减少和消失,妈妈一定要耐心。建议妈妈给予“不提供,不拒绝”策略。
哺乳妈妈断夜奶时如何进行自我照护?
(图片源自摄图网)
除了宝宝,妈妈的心理和生理也很重要,也需要收到关注。那么,在断夜奶阶段,妈妈们该如何进行自我照护呢?
建议一:照护好情绪
当给宝宝断夜奶时,妈妈可能会有些纠结。如果喂夜奶,会担心睡不好;如果不喂,又担心宝宝饿着。其实妈妈无需纠结,可以让事实来说话。
妈妈可以估算一下宝宝一天总的睡眠时间、总的摄入量,看看是否正常;另外看一下定期儿保检查时,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就知道了。
断夜奶对于母婴双方都是一个调适的过程,都会有困难的时候。在这个特殊的阶段,家庭成员应关注妈妈和宝宝的情绪波动,给予宽容、体谅和支持。
建议二:照护好乳房
一般妈妈的乳房如果4-5小时不排空,就会有出现明显的涨奶感觉。妈妈会感觉到不适、溢乳;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伴有奶结,且有发生乳腺炎的可能;长时间的涨奶会导致4-5天后,乳汁量明显减少。
妈妈可以尝试以下措施:
? 夜间睡觉时穿着舒适合身的不带钢圈的胸罩,给予乳房适当支撑;
? 如果溢乳明显,可以使用防溢乳垫;
? 控制好自己的奶涨,建议乳汁排出间隔不超过5小时;
? 如果宝宝不吃,可以适当挤出一些乳汁来缓解不适;
? 如果发生奶结,让宝宝帮忙多吸,肿块会慢慢变小;
? 如果不能缓解、伴有类似感冒症状,可能是发生乳腺炎了,应及时就医。
(图片源自摄图网)
建议三:照护好睡眠
宝宝断夜奶,并不意味着妈妈不用夜起了。有经验的妈妈都知道,宝宝三岁之内,妈妈一直会劳心劳力。
所以,妈妈还是要抓紧时间补眠。中午打个盹,晚上宝宝睡了,你也快些洗洗睡了。让家里人帮忙,每周有一次睡懒觉、有二次超过5小时的睡眠,妈妈会觉得又满血复活了。
睡眠是情绪最好的调节剂,睡眠最优化,情绪也会最优化。
很多妈妈事后回想时,并不能明确水旜自己宝宝是什么时候断夜奶的,只记得自己经常夜起,睡眠不足。所以说,宝宝不吃夜奶,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妈妈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念和知识准备,其次要有耐心。每个宝宝都不同,每个家庭也不同,相信妈妈的本能选择都是最佳的方案。
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