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发布了第二部《后浪》——《我不想做这样的人》。用年轻人自己的话语来定义自己的立场,吸取了去年消费主义视频的教训。
实际上,这次视频有了很大的进步,内容中有了更多批判和反思,并且只是点到为止,不过分犀利。但视频相比去年却少了很多热度。
年轻的群体,容易迷信拳威。很多年轻人,因为看到是初中生,而不是某个名人,就觉得没有说服力,没必要看。
而年纪大一些的,很多人看到是B站,就没有兴趣。或者难得点开看了,但因为感受到了批评和冒犯,还是来自涉世未深的初中生,就很不以为然,觉得社会迟早要教他们做人。有的甚至直接站到了对立的阵营,评论说这些小孩没有接受过社会的毒打、太理想主义。
可实际上这些人一边喷着演讲的内容,一边又实实在在地演绎着。
(感觉B站也是在喷用户吧
其实笔者看这个视频先看到的,是这些初中生的思想深度。虽然平台进行了加工过滤,但如果这些内容真的是他们的想法之一,哪怕一点点原型,也是很难得的。无论青年,还是中年人,我们有没有想过,自己初中的时候在想一些什么?
如果真的是他们自己水旜来的话,那我很羡慕这样的初中生。青春期是塑造性格非常重要的时期,能拥有自由思想的人是幸福的。我对自己的初中印象很深刻,当时的教育就开始拼命灌输竞争思想,很多同学都深受其害。笔者也是花了很多年的时间进行自我教育,才慢慢摆脱原先的思维。
但是仍然避免不了到社会上又看到很多这样的现象。
年龄和阅历不能代表一切,年轻人不一定就不值得被学习。美团CEO王兴认为,学习分三种,一种是往前学,向长辈学习;一种是平行学,要跟同辈人学习;另一种,是要向下学,向跟年轻人的学习,因为有可能我们即将进入一个社会,过去的很多经验都会迅速过期。
尤其在互联网行业,刚毕业的年轻人掌握着很多最新的技术,并且有旺盛的精力。因此中年危机现象很常见,职级薪资倒挂的现象非常普遍。
此外,也不能说没被社会毒打过的年轻人,思想深度就不够。社会的毒打是让自己走出思想舒适区的催化剂,但并不是唯一可选的催化剂。
在老一辈的年代,获得经验的方法少很多,他们的很多经验教训,都是通过一点一点的亲身体会才获得的。
而现在的年轻人,却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是被生活逼着去思考和成长,也可以选择主动去思考和成长。只是,重新掌控自我,可能也需要很多的痛苦作为代价。
吃一次亏,多进行思考总结,就抵得上吃十次亏。也可以虚心从别人的知识和经历里面去学习。关键的是,你得有一个开放包容的心态,而不能以一种狭隘的思维去看待所有的事情。
放在过去,这种青年与中年之间彼此的不理解可以被称为代沟,但在现在,代沟其实还是一个次要问题。现代社会信息“茧房问题”越来越严重,大家虽然思想观念开放了,但是对不同信息的接受程度反而降低了。
其实笔者也不是B站的资深用户,之前朋友还问过我为什么没有去B站。写不同的内容,可能只是想去多了解各种自己之前接触不多的东西,不同的事情,不同的想法,其实都挺有意思的。
人容易非常极端地去支持和自己想法完全一致的人,但笔者现在更钦佩习惯于拥有二元甚至多元思维的人,就是说 “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可能暂时做不到这样,但我们可以做到尽量去理解不同的观点,这样就不会一有什么新鲜事就给自己的思想带来巨大的冲击。
年轻人要清楚,只要不是自己钻研得很深的东西,都有人比自己强,并且这个人也不可能什么都强。“不要认为厉害的人知道所有的答案,这既不符合事实,也不利于自我成长。”
而中年朋友们,一般都有稳定的价值观。可能以此为处世的哲学和依据,并且屡试不爽,所以很少愿意更新自己的观念。但这些年轻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你在工作、生活中,也自然会有动力、有需求去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喜欢什么。
但如果你有孩子,那么你一定很关注下一代的想法。当你教育孩子的时候,先不要去怨他总是不听话,你有没有想过,他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如果他其实根本就不想成为你这样的人呢?好为人师是不可行的。大家彼此尊重、共同协商,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或许才是关键。
欢迎v.x关注 绿豆与半生瓜。持续学习者的专属圈。器识其先,文艺其从,陪你进化二十年。 本号由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硕士、算法工程师创办,致力于助你轻松get新技能。无论AI入门还是科研进阶,无论编程学习还是面试,或是外语学习、音乐、绘画、电影、乐器等,都可以关注一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