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蜱虫会飞吗?
蜱虫会飞吗?不会飞,一般都是爬或者从树上掉落到人或动物身上。
蜱虫本来是叮咬野生动物的,现在很多老百姓都在自己家的宠物身上发现蜱虫,十分紧张,但并不是所有蜱虫都会传染病疾病,是否感染取决于蜱虫是否带有感染体,就像蚊子传染疟疾和登革热,也并不是所有被蚊子叮咬过的人就会得这些传染病,所以大家不要过分恐慌。
最近几天,人们几乎是“谈蜱色变”,好像这种虫子是一夜之间出现的新魔鬼。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信息的不对称性,因为对于广大农民以及野外爱好者来说,蜱根本不是什么陌生的东西。即便对于高度关注此事的城市居民来说,离蜱也并不算远。
“我曾侍奉过硬蜱国王”
对于经常出野外钻树林的人来说,遭遇各种“毒虫”的亲密接触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被蚊子叮成癞蛤蟆,山蚂蟥咬过的创口流出的血染红了T恤,早上起床从登山靴里倒出一只蝎子或者蜈蚣……2007年8月的一天,鲁北某地,整个白天我一直在树丛里拍摄昆虫。当晚洗澡之际,忽然摸到头皮上似乎有个不疼不痒的小疙瘩。同伴过来仔细一看,惊叫了一声,说是个黄豆大小的血泡。我让同伴仔细瞧瞧这个血泡是不是长着八条腿,同伴给了我肯定的答复——我被蜱叮上了。
说“八条腿”你就知道了,它不是昆虫。蜱是蜘蛛的亲戚,属于蛛型纲蜱螨亚纲。与让很多美女谈之色变的螨虫一样,已知的800多种蜱也大都是小不点。其中最大的体长也不过一厘米左右。它并不会飞,也不会主动往人的家里凑,所以尽管蜱的分布极广,却一直鲜为人知。
在病原生物学家眼里,蜱绝对是个狠角色。它在很多疾病的流行过程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在传播疾病的种类和广泛性方面,甚至只有蚊子可以略胜它一筹。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被蜱叮咬并不会产生什么严重的[wwW.NIuBB.NEt]后果。只是你也有可能遭遇以下疾病:莱姆病、斑疹热、Q热、森林脑炎、出血热、巴贝斯虫病、泰勒虫病、落基山斑疹热,还有最近同蜱一起爆红的“无形体病”。
值得注意的是,被蜱叮咬后最常见的健康问题是皮肤感染,因为蜱吸血的口器很复杂,上面长着倒刺。拔除不恰当可能使其口器折断在皮肤里。另外1种被媒体渲染的情况是蜱瘫。不过,其实这种情况十分罕见,只有短时间内被大量蜱叮咬,蜱唾液里的毒素才有可能造成这种情况。
“无形体病”不难治
对于大部分医生来说,接触蜱以及蜱传病的机会并不多,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很神秘。事实上,任何一本大学医学寄生虫学和微生物学教科书都会提到蜱和几种常见的蜱传病。如果诊断及时、准确,它们都可以治疗。即便听起来很陌生的“无形体病”,也能搜索到大量的英文文献,更不用说2008年之际卫生部也已经向各级医疗机构发出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规范了诊疗和病情上报制度。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GA)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phagocytophilum)引发。这里的“无形体”也作“无浆体”,是1类微小细菌的总称。1990年,美国威斯康星州有男子在被蜱叮咬两周后死亡,后来,科学家在这名病人的血液内分离到了这种病原体。近年来,美国报陆续报道了600-800例类似的病例。此病的潜伏期在一到两周,发病后的症状跟流感颇为相似,主要表现为发热、肌肉酸痛和头疼。卫生部《指南》中指出无形体病的老年或者免疫力低下患者往往病情危重。不过,总体来它的病死率约为1%,不要以为这是1个很高的数字,普通流感的病死率也有1%-1.5%。
目前,由于病例数太少,而且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在体外难以培养,所以这种病还有很多疑问尚待进1步的研究。
被叮之后别乱拽
当身边出现了蜱的踪迹,我们该怎么办呢?
首先,应该避免在树林和草丛中久留。农业工作者或者野外工作者在进入蜱区之前应做好个人防护。戴帽子、穿长裤长衣、把裤腿扎进袜子或者靴筒里。如果可能的话,可以喷洒一些含有避蚊胺(DEET)的驱蚊水。建议穿着浅色衣物——倒并不是说浅色不招蜱,而是一旦有蜱落到衣物上可以更容易的发现。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