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在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意思是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炎热即将过去。尤其是北方城市显著。
处暑节气和小暑、大暑不一样,它是代表着气温从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古人云:“一场秋雨一场凉”,“立秋三场雨,麻布扇子高搁起”等等,都是对“处暑”时节气候变化的直接描述。
总的来看,处暑期间的气候特点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这就表明一年当中最热的时间已经过去了。
不过,按照以往经验,南方走出“三伏天”后一时还难以享受到真正的凉爽,晴热高温天气至少将持续到9月上旬。秋天总是让人感到姗姗来迟,还会经常有遭受“秋老虎”困扰。处暑之后就是白露了,白露节气迎来之后,气温降得很快就不热了。
处暑后天气还热吗?
古人将处暑节气也分为三候,其中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意思是到了处暑节气以后,老鹰就要开始大量捕食飞鸟了。之后秋意渐浓了,天地万物也因为感受到了凉意而开始凋零了。等到十天以后像黍、稷、稻、粱等禾类农作物马上就要成熟了,即将要迎来丰收季了。那在处暑节气以后还热吗?
农谚说“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意思是说到了处暑节气的时候,天气依然还是比较炎热的。在民间还普遍有着“白露身不露,赤膊当猪猡”的说法。在处暑节气的时候,也刚好结束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今年的三伏天有40天,其中.出伏是在8月20日,这距离处暑节气也仅仅三天,在广大的南方地区这个期间正受“秋老虎”的煎熬中。气象学上对于“秋老虎”的定义是出伏以后出现的短期回热且气温在35℃以上的天气。而在南方大部分地区,在处暑节气到来之后,就很容易受到秋老虎的影响,出现持续性的晴朗、高温天气。
类似的农谚还有“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说的是处暑节气的时候白天依然很炎热。这个期间因为受到了东南季风的影响,常常会出现30℃的高温天气,而在长江中下游还会出现可怕的“秋老虎”气温甚至能达到35℃,所以处暑节气以后的天气并不算“友好”。不过在晚上和早上比较凉爽,仅仅是在白天热上一阵子,也不会像三伏天期间那么炎热,不至于热得喘不过气来。这些区域秋老虎天气一般要等到十月的时候才会结束,在这个时候也就真正迎来秋高气爽的小阳春天气了。
而在北方地区就要比南方幸福得多了,到了处暑节气的时候气温就逐渐转凉了,尤其是处暑节气过后,秋老虎天气也基本结束了,所以天气会更加的凉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