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医院看病做化验,血常规做得最多的项目了。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血常规是手工法检测的,一般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和白细胞分类。随着全自动血球仪的广泛应用,血常规报告单上也有20个左右项目了。那么要重点看哪些指标、这些指标又告诉我们什么呢?
血常规报告单上的项目虽然很多,但仍然是围绕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来进行的。
(一)白细胞
白细胞项目包括计数、分类(中性粒、淋巴、单核、嗜酸粒、嗜碱粒细胞等)。对计数来说,虽然不同医院、不同设备的参考范围不完全一样,但对成年人而言,都以高于10×109/L也就是1万/微升作为判断是否存在炎症或者细菌感染的指标;而以低于4×109/L也就是4千/微升作为判断是否免疫力降低的指标。分类计数时,主要看“中性粒”和“淋巴”。一般认为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升高,例如超过70%,倾向于“化脓性细菌感染”。单核、嗜酸粒、嗜碱粒细胞与一些感染及过敏反应有关,但因为其本身所占比例较小,影响了其实用价值。
白细胞项目在儿科的意义更大,因为儿童的造血功能更为旺盛,对感染的反应性也更强。对儿童来说,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的结果分析要考虑其年龄,一般而言,新生儿的白细胞计数可以达到20×109/L也就是2万/微升,随后随年龄增长而降低。总体上,6至8岁以内的儿童,白细胞计数的正常值可以略微放得高一些。另一个现象是中性粒和淋巴细胞的比例倒置,这个时间大约在4-6天到4-6岁。就是说,新生儿是中性粒多于淋巴,到了4-6天二者相等,然后淋巴超过中性粒,到4-6岁时,二者再度相等,6岁以后直到成年人,便是中性粒多于淋巴了。在看儿童的白细胞分类计数结果时需要考虑到这一点。
C反应蛋白(CRP)已成为许多医院血常规的伴随项目,其临床意义是连同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分类来判断是否有细菌感染。
(二)红细胞
红细胞项目包括计数、血红蛋白、比容(压积)、平均体积、平均血红蛋白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分布宽度等。最主要的是看计数和血红蛋白量,也就是看是否有“贫血”。一般认为,血红蛋白低于120克/升就属于贫血,而低于70克/升就要考虑输血(红细胞)了。带有“平均”字样的几个指标,是根据前面计数、血红蛋白、比容计算得来的。值得关注一下的是平均体积,因为平均体积减小连同血红蛋白降低,是常见的“缺铁性贫血”的重要指征。
(三)血小板
众所周知,血小板是管凝血的。血小板指标包括计数、压积、平均体积、分布宽度等。最主要就是看血小板计数,一般认为低于100×109/L时,患者会有凝血功能降低的风险,且随着血小板计数的降低而更为严重;如果低于50×109/L时,就要考虑进行血小板输注了。
血液科专家指出,一张血常规检查,不仅对整体了解身体基本情况是非常有价值的,而且可在身体还没有任何不适的情况下,及早发现某些疾病,因为高于或低于正常值均提示有患上血液病的可能。
地中海贫血
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是一种遗传性血液病,在中国南方的广西、广东、海南多见。然而,在新加坡、香港、台湾的地贫儿很少,只因他们的孕妇在做血常规检查时,医生及时发现罹患地贫的高危人群并积极防范。
假如一名孕妇到医院做产检,必定会做血常规检查,而产科医生只要看两项指标就能发现地贫的“端倪”:
(1)MCV(红细胞平均体积)≤82fl;
(2)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27.0pg
只要这两项指标出现这样的异常,那么提示很有可能为地中海贫血(或其基因携带者),此时只需要孕妇的丈夫也同样做一个血常规检查。如果丈夫也是地中海贫血(或其基因携带者)。那么所生后代正常、携带者和重型患者的概率为25%、50%、25%。孕妇需要进一步抽血检查来诊断胎儿是否为重度地贫儿。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