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钞过快,自然就引发货币对内贬值。以我们的生活常识来做个判断,我们就会发现,制作一枚1块钱的硬币,其成本很可能高于1块钱;印刷1张1块钱的纸币,加上发行成本,其综合成本也有可能超过1块钱。
同样亏损,但硬币和纸币的使用时间却相差巨大。根据人方数据,1块钱硬币流通次数可达3万次,流通时间平均30年,而1张纸币平均流通300次,仅是硬币寿命的1/100。同为1元面额的硬币和纸币20年投入使用的综合成本之比约为1:15。
1块钱纸币的20年使用成本是1块钱硬币的15倍,这大概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也是令人震惊的一个事实。
稍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央行发钞相当于正府征收铸币税。比如发行1张100元的纸币,如果综合成本是10元钱,那么央行将获得90元的收益,这相当于向全体人民征收了90元铸币税。但在发行小额钞票时候,由于通胀因素,央行需要倒贴,这就变得非常不划算。
不愿意做亏本买卖,才是央行取消小额纸币的最根本原因。
而且随着物价上升,以角为单位的辅币逐步如新台币那样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并不多使用,即使是超市,相信不少人宁愿将找剩的几角钱放在购物卡中。而1元券更是因为经常接触而票面污损严重,导致其使用寿命大大缩短,如今1元券已经大量出现4冠码,票号资源出现短缺情况。这一系列的因素都使得海外发达经济体早已把低面额纸币改硬币流通,即使是香港重新发行10元纸币后也没过多久就改为发行塑料钞增加钞票使用寿命。 6/9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