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内蒙古赵黎平妻子是谁 赵黎平杀害的女人照片

时间:2017-12-12 11:31:41  

  青年时期的赵黎平爱好文学。1982年9月,他利用业余时间在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中文专业学习3年。他的笔名是“槁木先生”。早在1998年,他在哲盟公安处当副处长时,就加入中国作协。

  在2009年的一次网络访谈中,赵黎平回顾学中文的经历,称对当警察很有好处,让自己更睿智,眼界更开阔,更有修养,更文明,更现代。

  “如果没有这些,脑子里抓的就是业务,或者法律条文,那不行。我学过中文,受益很大,之所以有我的今天,如果说我还能干点事的话,跟学过中文有关系。我不仅学过中文,还学别的,我的兴趣爱好很广泛。”赵黎平说。

  据中国作家网资料,赵黎平着有长篇小说《大司马传奇》、《王陵疑案》,诗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旧诗新抄》、《槁木斋诗词》,文选《中国谋略家箴言》,散文《港岛行记》、《俄罗斯散记》、《亡羊补牢琐谈》、《中国侦探小说现状与发展途径》、《八月与诗的断想》等。

  其中,电视剧剧本《王陵疑案》、杂文集《大梦谁先觉》分获1995年全国“五个一”工程最佳图书提名奖、内蒙古“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赵黎平的书在市面上已难见到,内蒙古图书馆仅收藏3本《大梦谁先觉》。一名退休干部介绍,赵担任公安厅长时,不但自己好写作,还奖掖提拔能写的宣传干部,孙丽萌是其中一员。《王陵疑案》一书有四个作者,赵黎平排首位,孙丽萌是第二作者。孙目前为自治区作协副主席、自治区公安文联副主席。

  2010年5月,孙丽萌作品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赵黎平发言,称孙是内蒙古公安文化绽放的绚丽之花。赵的发言体现其治警思维:“作为内蒙古公安厅来说,对我们公安厅當卫一班人,对我们这些带队伍的,要领着警察弟兄打仗的人来讲,我们更看重的是如何通过公安文化、通过警营文学的创作来育人,来培育和造就一支能打硬仗、能打胜仗的公安队伍。”

  赵黎平称,警察和公安机关的社会形象常受质疑,极少一部分人在败坏警察和公安机关的形象。“我们内蒙古公安厅當卫深切地感受到,如果想在当代信息化和市场化的条件下,要带出一支能打硬仗又能立于不败之地的警察队伍,必须抓好公安文化工作。”

  京华时报记者未能联系上孙丽萌,不知其对赵黎平其人其文如何置评。

  “上有所好,下面的人就喜欢做什么。”公安文学评论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文化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张友文称,赵当公安厅长时,在他支持下,很多全国性的公安文化活动在内蒙古进行。”

  张友文认为,客观来讲,赵黎平对当地公安文学的发展起过推动作用。张曾写过一本《点击公安文学》,“怕别人说拍马屁”,没点评赵的着述,时过境迁,想再审视其作品时,手头已找不到赵的书。

  “霸气”形象

  谈到对赵黎平的印象时,内蒙古警界内外人士描述最多的两个词是“强势”和“霸气”。

  2009年10月,呼和浩特市第二监狱发生四名犯人杀警脱逃案,案发后67个小时警方将逃犯悉数抓获,受到社会好评。当年12月,赵黎平接受网络访谈邀请,介绍内蒙古公安创建近10年的“草原110”机制,称已建立起一个军警民联网的系统。

  “我们借助了无线电的通信系统,用的是150兆的无线电集群,把对讲机发给这些牧民,每家都有一个,24小时开机,随时有事随时呼叫。”

  赵黎平宣扬内蒙古公安的“速决战”:“标准就是一周,一周之内破案,一周之内抓住,就算速决战。兵贵神速,以快打慢,慢了就受制于敌。”

  一名重庆的警人称,2005年,赵黎平从副厅长升厅长后赴渝出差,与他接触后,感觉赵治警思路清晰,有一种透出自信的霸气。

  公安厅大院内有一个老干部活动中心,赵黎平“从来没来过”,案发后,他成为这里的话题焦点。

  “特别奇怪,(杀人)这事不像他能干的,都是没文化,不懂法律的人干的。”赵的一名前下属说。

  另一前下属称,赵黎平是老公安,生性谨慎,做事严谨利索,“他是干刑侦出身的,按照他的行事风格,这种事不会让第二人知道,所以会亲自动手。”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问活动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人活动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作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组织工作半年培训会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