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下午,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袁隆平院士、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院士因系统性地研究水稻特定性状的分子机制和采用新技术选育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中的开创性贡献获颁“生命科学奖”。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马大为研究员、四川大学冯小明院士、南开大学周其林院士因发明新催化剂和新反应的创造性贡献,为合成有机分子特别是药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径,获颁“物质科学奖”。台湾清华大学教授林本坚,因开拓浸润式微影系统方法,持续扩展纳米级集成电路制造,将摩尔定律延伸多代,获颁“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由于身体原因,袁隆平未能出席颁奖典礼,但他特地录制了一段“获奖感言”视频。
袁隆平的两个梦想
袁隆平从1964年率先在中国开展杂交水稻研究,发现了雄性败育的野生稻,为杂交水稻的成功打开了突破口,最终在1973年取得成功,杂交水稻的产量比常规水稻品种增产达20%到30%。“杂交水稻目前已经有1700万公顷,每年可以多养活7000万人口。”在现场播放的获奖感言视频中,88岁高龄的袁隆平介绍,眼下他正在研究超级杂交水稻,平均产量可以达到每公顷10吨。“新时代的春风给我增添了无穷力量,我还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二是杂交水稻能覆盖全世界。”
袁隆平发来了视频
李家洋的实验室发现了能控制水稻株型的基因,并发现了一种能产生最佳结构的高产株型,“我们认为这可能会掀起新一轮水稻革.命。”他的团队还找到了控制水稻茎秆数量和淀粉合成等重要性状的基因,从而可以在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相比传统育种技术,可以快速培育出同时具备高产和营养丰富的籽粒新品种。“是他们成就了我。”李家洋在现场,一一念出了团队成员以及合作者的名字。“感谢我的家庭,特别是妻子,30多年来不论多么艰难,始终不离不弃,她的付出让我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当年,李家洋从国外学成归国时,尽管有人劝他,国内还不具备分子生物学研究条件,但他毅然回国,在艰难条件下坚持科研。心潮澎湃的李家洋表示,自己做科学的初心不变,愿意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做一块铺路石。
李家洋
杂交水稻,比原来的亲本水稻更具生存优势,但背后的原因一直不为人知。张启发的实验室破解了杂交优势背后的遗传机制,还发现了雄性不育的基因,雄性不育是杂交水稻育种的关键性状。“我觉得这有点像侦探故事,非常有意思。”张启发的发现可以让水稻产量更高、口味更好、营养更丰富。“我们曾有三个目标,第一是产量,第二是增加产量,第三是改进产量,现在则为改善水稻品质而努力。”张启发把荣誉归功于同事们的支持和合作,表示今后要努力提携和培养青年才俊。
袁隆平先生最重大的成就就是杂交水稻,养活了世界上十几亿的人口,如果没有袁隆平先生,中国将推迟很多年才能解决温饱问题。但是这不足以授予袁老诺贝尔奖。袁老并不是这个理论的开创者,杂交水稻的首次实现是一位美国人HenryBeachell,1963年在印度尼西亚完成的,而HenryBeachell也被学术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袁老的“杂交水稻之父”并不是全世界公认的。由于HenryBeachell的方案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杂交水稻无法被推广,而他之后也有许多人在这个领域进行研究,但最终是我国的袁隆平先生找到了合适的样本并推广了杂交水稻。可以说袁老的杂交水稻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利用别人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实现的。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