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消息,今天上午,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深圳诞生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和质疑。记者从深圳市卫生计生卫医学伦理专家卫员会获悉,该项试验进行前并未向该部门报备,正开会研究此事。
据人民网报道,11月26日,来自中国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也意味着中国在基因编辑技术用于疾病预防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
此前有网友晒出疑似医院内部的伦理审查申请书:
果壳网作者Ent-evo认为这项技术可能包含一些伦理问题,比如:
7但是真正的问题不在于这个目标,而是在于手段。CRISPR作为基因编辑工具虽然强力,但是会有很多“脱靶"——错误地编辑了不该编辑的地方。编辑农作物好办,弄出问题了就不上市呗,但如果一个人遭受了错误的编辑,你不能把他杀了啊。
8而且这一次要切32个碱基对,第一次尝试的话找单一的位点应该更安全些。
9当然研究者必定会做测序监控(申请书里确实也有写),但这种监控是否有能力抓到所有突变,我还是存疑。
10更糟糕的是,这次做了一对双胞胎,其中一个明确知道编辑没有成功。这个孩子就没有从中获得任何好处,而却承担了一样的风险。
11归根结底,就算一个人对HIV有抗性,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情,已经有人天然就有了。人们真正在乎的那些特征(比如外貌和智商)的遗传特征还远远没有搞明白,编辑那些东西还是十分遥远的事情。
12但是这个案例里的安全和伦理问题我还是不放心。为啥莆田系医院会是实际开展的场所?有怎样的证据表明确实这两个孩子没有遭受脱靶?为什么那个明明没有编辑成功的胚胎还是最终带着风险诞生了?整个过程给人的感觉是依然不够透明缺乏监管。
2003年,我国曾发布《卫生部关于修订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与人类精子库相关技术规范、基本标准和伦理原则的通知》。
在附件1《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中指出,有资格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及其衍生技术等操作的机构必须获卫生部的批准证书。
及“禁止以生殖为目的对人类配子、合子和胚胎进行基因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