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成绩就不好了,给怎么办,怕他后面到了高年级了跟不上,可以怎么辅导孩子学习二年级数学?
咱们一步一步来解决这个问题,接下来我要说的都是干货,要认真看哦
一、先来说现在孩子数学成绩不好的原因:看看都会,做做全不对
不管是低段哪个年级的孩子,爸爸妈妈抱怨最多的一件事就是“说说都会的,做做都错的,漏洞百出”。为了让一年级、二年级的父母早点意识到这些问题,老师就从三年级说起吧,让你了解这些可怕的现象——那些你曾经认为“不起眼的小事”在未来酿成的这些“大错“。
(1)只看数字,算对就好
这是一个常见的例子吧,从不管单位名称的变化,也从不去观察这些细微的变化,只要算对就好,可惜!娃呀,单位不一样!
再来一个,有的小朋友做下来“600-112=488个”。为什么?因为他视“各装了”而不见,也是常见的审题时,跳字、漏字的现象。
(2)只顾数字,跟语文没半毛钱关系
如出一辙的事情会一而再,再而三的上演!孩子不会看到电视剧是从4:30分开始的,更不会看到连续播了2集,因为那是文字,不是数字!孩子,数学不只是数字呀!
(3)小看问题,粗枝大叶
孩子看到之后,一下就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了,自信满满,也就不假思索了,肯定是明明跑得多!只是,你又忘记问题比较的是谁剩下的路程多啊,我的娃!说你什么好呢!难怪爸爸妈妈要火冒三丈呀!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无论是填空题,还是应用题,我们不能总是让孩子栽跟头,老是犯这些错误呀!因此,我们要改变这种情况,要怎么做呢?
二、关于如何审题:
1点读、圈读、划读
从上面的图片中,相信家长们都已经看会了吧!我们要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求孩子在读题时作标记,点、圈、划,比一比谁看到的关键点多,比一比谁的读题技巧丰富、记号多样!这样一来,几年下来,孩子识别信息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这犹如儿时的找不同游戏,就是在提高观察力的敏锐度!
2我的理解在旁边
在做题初期,在完成以上读题之后,可以把算式、想法写在边上,不要一股脑儿全在头脑中想。一二年级还可以,三年级及以上,可能就要打结了。所以,最好引导孩子把过程写下来。一则减少思考的负担,二则便于自己或家长检查。
三、关于解题方法
由于一年级的数量关系简单,所以一步计算超级简单,哪怕是两步(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也无非是分与合,也就是加减的问题。到了二年级学习了乘法,乘加、乘加开始介入,孩子就开始分不清了。到了三年级,内容就更复杂了,什么总价问题、总路程,什么归一、归总,而且变式丰富,孩子就像只无头的苍蝇,根本不知道从何开始想了。
下面和大家简单地说说1~3年级的一些基本问题:一般为静态问题与动态变化问题,或者是描述性文字或图文问题.
(1)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如果已知两个部分数量,可运用加法可以计算出整体的数量。与之对应的减法问题就是知道整体和一个部分的数量,求另外一个部分的数量.
(2)比较的比多少关系
另一类减法问题就是比较.在此,我也借助郜教授的分析给大家看看吧:
说实在的,小学数学其实真的不简单!家长朋友要辅导这么多的情况,孩子才算是全面透彻地理解了数学呀,真难!
(3)两步混合型问题(包括含有小括号运算)
上面这个问题,就是比较综合了.就需要孩子们用一定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与解决了,有的可能是一般的思维方式,有的可能是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了.在教学时,老师通过使用以下三种故事模式,让孩子觉得有趣、好玩、记得住,便于理解,使他们觉得解决问题并不难。
四、讲故事解决问题
1、白胡子老爷爷,真好
图解: 白胡子就表示大括号,两只眼睛表示部分,嘴巴表示总数。我们可以形象地告诉孩子: 白胡子老爷爷左眼里看到6个苹果,右眼里看到7个梨,贪吃的他一共吃了多少个水果呢?合的过程尽情地体现了出来.反之,白胡子老爷爷一共看到13只兔子,左眼看到6只,右眼看到几只呢?分的过程也就有了.
2、小火车有得坐,真好
图解:小火车解决"原来是多少","吃掉了多少"的问题是十分有帮助的.火车本身就是运动的表现形式,它将减少的变化,或者是增加的变化通过箭头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孩子很容易就理解了.
3、双儿打怪兽,必胜
就以这道题为例子吧,我们可以这样告诉孩子:现在的问题越来越来难,就像怪兽一样,越来越难打了.不过,两个男子汉应该能打败它的,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把它当作一头怪兽.
这里将用到传统的分析法和综合法,这对孩子解决问题是非常有帮助的,有利于孩子找到条件进行针对性的分析.这对于新课程要求的让孩子一股脑儿的思考,起到了缓冲作用.老师认为,这个传统方法还是很有价值的,相当于给孩子一把扶梯,慢慢地往上爬.
方法1:
方法2:
解说:
方法1:爸爸和妈妈生了个儿子和另一个儿子一起去打怪兽。因为只有两个儿子一起才能打败怪兽呢!
方法2:为了打倒怪兽要找到两个儿子,一个有了,还要再生一个,所以还要找到爸爸妈妈。
五、学好数学的根本要诀
(1)画图是最直观的方法
以上这道题很多孩子不愿意画图,以致于怎么也想不明白第二次喝了几分之几,一共喝了几分之几;其实,只要会画图,孩子会的! 因此,尽早让孩子学会画图的技能是很有必要的.小学阶段,主要让孩子学会画示意图、色条图、线段图。所以,爸妈们,早点教孩子点,绝对实用。
(2)举例是最具体的方法
以上题目最好的方法是举几个例子,让孩子具体的思考,而不是胡乱的猜测!一开始,让孩子按要求不断地举例,让他们发现,只要是符合要求的例子,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从而让孩子感受到举例的基本要求:符合题意。同时,让孩子感受具体的例子,比猜更容易思考。
当然,与举例类似的方法,就是尝试.在尝试与调整中获得答案.
(3)优化是最机智的方法
这一题有的孩子喜欢折一折,有的孩子喜欢推理,其实都可以,关键是,家长们要让孩子进行对比,吸收不同方法的优势,在优化比较中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实现精益求精!
同样的,周长一题可以数边长,也可以算边长,也可以平移边长,方法不一,同样可以让孩子优化: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哪一种方法最好呢?从而让孩子在对比中聪明起来;身高问题也是一样,就是集合问题,就看孩子怎么思考.
六、关于练习题的选择。
现在刚好临近期末,很多省市的学生也已经断断续续都放假了,我个人觉得可以利用好寒假这段时间对于本学期学的内容进行一个完整的复盘和拔高,打好基础。有本试卷叫尖刀侠《名校学霸尖刀卷》,里面不同于正常试卷的构成,这套试卷是包含了考点册、同步试卷和测评册、解析册的。
考点册总结了孩子每学期的全部考点和知识点,可以让孩子完整地巩固自己的学习内容;
还有测评册能同步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对于没有掌握的知识能进行精准复盘;
同步试卷的试题全都来自于各大名校真题,完全能够满足拔高的需求;
解析册也相当详细,除了逐步解题之外,还提供了各种的解题技巧,趁着寒假。不妨可以让孩子试试看~
一般来说,一二年级是不会在数学学习上出现比较明显的问题的,按照题主的描述,孩子应该是在成绩上和其他同学有比较明显的差别了,或者是在平时的做题中,家长已经能够感知自己小孩和其他孩子的差距。
有这样的感知,有这样面对问题的冷静,实际上已经甩开相当多家长了,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以及如何应对。
如果只是单纯的辅导孩子学习二年级数学,我想,家长首先要知道二年级都学了些什么,下面是我总结的二年级数学知识目录。
很明显,二年级的重点内容是计算,是一年级内容的延伸,当然,比一年级的计算要复杂一些。
因为一年级基本上就是加减法,而二年级开始,则接触到了乘法,看起来好像难了一些,但是从难度上来说,我并不觉得会比一年级的加减法难很多,因为乘法从本质上来说,我们都是背下来的。
比如下面这张乘法表
是不是很熟悉啊,就是课本上的那种,很多孩子也在家长的要求下,完成了背诵,但从做题来看,好像效果并不是很好啊,这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如果仅仅是背下来,确实还达不到,或者说不能完全满足做题目的要求,就比如说上面的乘法表,我觉得不仅仅要会正背,还要“倒背如流”,也就是任意两个数相乘都要背下来,而不是每次都从一一得一开始背,所以,在我眼中,乘法表是这样的:
甚至是这样的:
当然,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后一张大乘法表是不需要背的,等他们到四五年级的时候再背也不迟。
除了乘法,二年级还接触了一些除法,这不仅在学习内容上更加充实了,同时,也使得一些练习题更难了,比如说关于倍数的应用题,就会在二年级的附加题里出现。
很多孩子是因为倍数关系没有弄懂,造成在二年级的时候数学跟不上的,这个和所谓的数学思维关系不大,主要还是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跟不上,生活经验不足等原因造成的。
当然,也不排除题主孩子在一年级的时候基础打得不牢,让我们看看一年级都学了些什么吧。
基本上一年级就是简单的计算,可不要忽视计算问题,很多学生到了高年级,越发感到计算瘸腿造成的成绩下滑,所以,计算这个东西,在低年级的时候就一定要过关。
如果小孩在二年级的时候数学成绩下滑,家长也可以分析一下,是不是一年级的计算基础打得不牢。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孩子的学习习惯不好,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作业没有及时完成,这种现象在小学生中是比较普遍存在的,实际上,我认为小学生之间的差距就是学习习惯的差距,根本上升不到所谓数学思维上的差别,学习方法之间的效果差别是存在的,但也完全没有达到影响到学习成绩的程度,家长还是从学习习惯上,学习兴趣等方面去引导,规范孩子。
我是优博数学,中科院理学博士,关注我带给你更多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方面的干货内容。
家有俩娃,老大二年级了,学习能力还是不错的,作为文科妈妈的优势和劣势就很明显了,文科类稍微综合学习还是不错的,到了数学就比较茫然了,当然目前我的数学水平还可以应对的,但由于自己数学学得差,确实在数学学习上,没有宏观意识,所以请教别人和去书里找学习方法,是我一直在做的,身边朋友说得最多的是还是会给孩子做题,而有的家长又反对题海战术,孩子才二年级,我就特别困惑,是边做边怀疑,是最近读得《不焦虑的数学》帮我看清了数学的事实,看完了书的第一篇,我一下子从从焦虑到放下。
看来这句话,我马上把我自己身上的数学差的标签撕掉了,还顺便找到了自己为什么学习差的原因。
其实对于小学数学来说,究其根本孩子们差的是学习习惯和计算能力。像小学成绩可能看不出明显差距,大部分都是90分左右,很多100分,像90左右的同学丢的分大部分就是计算错误,还有的同学在规定时间内答不完卷,很多家长们都会说“孩子还是聪明的,就是马虎”,但这些反映出来的就是孩子的计算能力需要提高,做题速度慢很可能自己给孩子测试,题会做但就做不完,还有的同学是“一做就错,一讲就懂,再做不会”,那这就是孩子基础掌握不够好,课上可能会了,但还是不能掌握
像学习习惯的养成,相信很多父母都在做,要从小细节说多注意,比如我家二年级的老大学到了三位数的计算的验算章节,那这一步就得引导孩子列验算的时候写得更规整一些,每道题对应的验算竖式都一目了然,这样以后到了高年级考试中,自我验算的验算的时候就会在草稿纸上写得更清晰,学会标注题号,这样检查的时候就不会找不到。
作者以“背诵平方表”来告诉我们,数学理论上并没有什么需要记的东西,只要掌握了基本概念,题目都可以推导出来,但是不要忘了考试是有时间限制的,熟练掌握了平方表,也意味着把乘法变成减法来做,计算速度就会提高,难度也降低了,孩子也愿意去挑战。这给我这个低年级娃的家长的启示就是背诵乘法口诀、10以内分合、20以内运算规律,都是可行的,在背诵中,寻找到规律,孩子就喜欢在数学中探索。
这一点肯定困扰过很多家长,《不焦虑的数学》作者给到的建议非常中肯,得从孩子的学习阶段来看。
小学阶段,单纯刷题是有效的,这个时候困扰孩子最多的就是“算、算、算”,比较麻烦的应用题也完全都是有题型可寻,一般来说刷题,小学成绩会上去,但具体得针对孩子的特点,不要盲目一直给孩子加量,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最好。
像初中阶段就比较麻烦了,只是刷题,效果就不够明显了,这个阶段的数学进入到了数学的基本概念了,需要孩子们真正去理解,一旦不懂装懂,落下的就不是一点半点。
另外,本书作者贼叉——浙江大学数学系博士,副教授,除了深入浅出的在第一章讲述了很多数学让我们困惑的观点,第二章和第三章就是具体从例题出发分享了小学和初中两大块的“疑难杂症”。
比如第二章小学篇涉及了巧学计算、行程问题、应用题综合讲析、浓度问题其中巧学计算可一说是让我看到头皮发麻的“等差数列求和”,还有加入小数的,就更晕菜了,但是跟着老师掌握了方法就不一样。还有“晕头转向”的鸡兔同笼、行程相遇求时速等问题的举例解答
像第三章初中篇也包含了很多重点难点,比如绝对值、多项式四册运算、二次根式、因式分解、解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等等,看到这一部分的时候,说实话很多解法我都忘了,可以说是不会了,但从例题上看,都是经典题目,大人可以先学着,孩子也能跟着学,到时候大人充当学生,让孩子来教一教也是不错的学习方式。
古人云“临羡慕鱼,不如退而结网”,《不焦虑的数学》可以说是详细讲述了学数学的方法、小学五六年级应用题,以及初中的重难点问题,但是学数学也并不是说知道了方法就能会,还得实际落地去坚持,才能看到学数学的清晰方向。目前我也在落实我家老大的数学练习节奏,有了方向和思路,可以说受益颇多。
前几天,上海学生来报喜,说孩子数学第一次考满分了。
看了聊天记录,上次才考72分,主要错在计算上。
我上次给的解决方案就是,先把最基础的计算做好,练到一个错误都没有。练好一个阶段,再进阶到下一个阶段。没想到才一个月左右,就有这么大的进步。
再回顾他三年级的时候,数学基本上就是倒数那几个,经常被揍。虽然语文还没有赶上来,但是总体上是进步很大的了。
通过这个例子,我想说明一个基本事实,即只要家长能够耐心等待,且按照合理的方式帮助孩子,绝大多数孩子都是可以学好的。这里面的关键并不是我提供的解决方案,而是一个耐心、不焦虑的妈妈。
当然,学生在遇见我之前是比较焦虑的,看文章、上课,再经过反复的交流和沟通之后,慢慢才有所转变的。小朋友我有直接沟通过几次,只是略加点拨,进步如此跟我的关系很小,最多只是个“学习榜样”。
之前他们可说是走了不少弯路,但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对“内卷”的焦虑让人摸不清方向,只好跟风,秉承“多多益善”的错误做法。虽然很努力,但是收效甚微,家庭关系也非常紧张。
不过在“凡尔赛”的我看来,学习从来都不困难,也不复杂,只要按部就班来就行。简单来说,就是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的次序安排而已。
学习好的人,做事情的次序不会乱套,而且不会遗漏任何必要的细节。而学习不好的人,先后次序经常搞错,或者在走过程中漏掉许多重要的细节。
举个简单的例子。
在家里上厕所正确的次序是:
一、打开门(假设关着)
二、检查是否有纸(没有就去拿)
三、关门(上锁)
四、蹲下(或坐下)
五、走过程
六、拿纸擦干净
七、冲水
八、洗手
九、开门
这个过程,就好像学习平时完成作业。其中有些步骤,是有人会遗漏的,包括“检查是否有纸”、“关门”、“冲水”和“洗手”中的一个或几个都有人忘了或不习惯做。结果,不是自己遭殃,就是惹家人生气。而在外面上公厕,就如同考试,上厕所的难度和考验会更大一些。
所以,无论是什么任务、困难或问题,哪怕是最简单的,都要重视基本的先后次序。这是保证学习成功的先决条件。
以这个学生之前解决孩子学习问题的做法为例,她的做法是:
一、看到不理想的考试成绩或作业结果
二、生气(然后骂或者揍)
三、安排额外作业或学习任务(甚至课外培训)
四、紧密监督孩子执行
五、获得新的结果(再决定是否生气)
应该说,大多数家长操作的方式都与此大同小异。真的是非常辛苦,可怜天下父母心,但通常都不能帮到孩子,反而伤心、伤身、伤关系,孩子成绩也是丝毫不见起色。
所以,家长必须改变自己,然后才能改变孩子。合理的次序应当是:
一、理解孩子“搞砸”是常态,别放在心上
二、帮助孩子分析“搞砸的原因”
三、拟定“修正的策略”
四、实际执行
五、根据结果,修正策略
当然,这个过程不需要全部自己操作,可以借助“外脑”。比如学生就征询了我的意见,获得了可靠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在《较瘦拙愚攻略》中都有基本框架和操作方式了,读者可自行研究。
但最核心的,还是家长的情绪控制和冷静客观的心态。这是现在不多见的,所以原本一眼就能解决的问题,变成了很难办甚至无法解决的巨大阻碍。
确实也有办法能改变家长,不过解铃还须系铃人,当事人自己必须意识到两个基本事实:
一、自己一定可以改变,只要有心就行
二、改变不是一步到位,必须逐渐调整
就算知道了,也是“知易行难”。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很少家长是愿意“慢慢来”的。你跟他们说慢,就等于“端了他们的老巢”,想想的念头都不敢有。我的学生也就是经常被我战略忽悠,才能慢慢扭转过来。
根据我的个人经验,这个事非常困难,非常吃力不讨好,除非当事人有“主动改变自己”的意愿。要是想被“托着上去”,几乎毫无可能。这就是我放弃“家长教育方向”的根本原因。
但我还是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自我改变”的方向、方法和策略,提醒大家,即使是成年人,也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活到老,学到老。比如昨天我写自己“静悄悄”读完了《千字文》一千遍,就有三个学生来模仿或明志了。
我做的事情,其实都不是大事,不用什么聪明才智,也不要刻苦付出,完全是谁都可以做的。我之所以能坚持到现在,最主要还是心性磨炼得比较好。以前就是“百折不挠”了,现在“一点都不折”更不需要挠。我做起事情来,完全没有任何自己的阻碍,是知行合一的。
但很多人成长的过程,没有怎么“磨心”,而是“摩心”。即遇到单调、困难和挫折,就是给“内心按背”,找找理由、自我安慰。结果,就养成了“心魔”。长大之后,心魔就限制了他们突破自己,一点小小的事情都可以被难住。
很多人也在寻求自我突破,但总是有“偶像崇拜”的问题,不能意识到“真正的大神就沉睡在自己内心”,结果变成了某某大V的粉丝。这让我想起了《西游记》的一个情节,唐僧四人在半途中上了“假雷音寺”的大当。
当然,某某大V是有一定作用的,在某个阶段有启发。但不要忘了,我们追求的是“自我的本质”,而不是追随“某某大V的光环”。
我对人的看法有点“非主流”,认为“人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大家之间的区别只在于“如何磨炼心性”。即使是成年人了,也可以“回头是岸”。当然,最好就是不要在小时候“养成心魔”,沉沦“无涯的苦海”。这个,就要依靠家长自觉地去努力了。
总之,我们需要多一些务实的行动,少一些务虚的情绪。
BY 不胖的林较瘦
我小孩数学成绩从60分考到98分!只靠一招!
强烈推荐看一些关于数学的纪录片、动画片。
我家孩子看完这些纪录片,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整个人都变得开窍了!
这央视强推8部数学纪录片看完孩子都开悟了!8部均已给大家找齐!
【数学纪录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