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已于2017年10月5日正式揭晓,获奖者为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石黑一雄1954年11月8日生于日本长崎,1960年,随家人移民英国。他曾获英国及爱尔兰图书协会颁发的“惠特布莱德”年度最佳小说奖和英国布克奖。他的文体以细腻优美著称,几乎每部小说都被提名或得奖,其作品已被翻译成二十八种语言。

来看一组关于我村上春树的数据:他29岁开始写作,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即获得日本群像新人奖,1987年第五部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上市至2010年在日本畅销一千万册,国内简体版到2004年销售总量786万,引起“村上现象”,被称作第一个纯正的“二战后时期作家”,并被誉为日本80年代的文学旗手。
这么多的荣誉加之其身,再加上他自2006年起就连续入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可以看出村上还是有自己的实力在的,但是为何连小李都拿了奥斯卡小金人他还在年年陪跑呢?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自己的小看法:
1.从作品特征分析
相比于曾经拿到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的作品来看,村上春树的作品中不涉及正治及社会问题,也就是说作品没有很强的主题及目的,再加上他的风格和文学理念还不是很主流(这里的主流不是流行度,而是学术界的认可度),故总是流于遗憾。
2.从地缘分析
2012年中国的莫言得奖后,不可能连续2年都颁奖给亚洲人的猜想出现,而恰恰13年得主是加拿大的艾丽丝·门罗,而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三个日本人,15年也有2人得奖。所以文学奖再颁给日本人的几率不大啊~~~~
3.从年龄分析
的确除了莫言是个例外,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年龄层主要集中在70岁的作家。2016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作家兼歌手鲍勃·迪伦今年75岁。“论资排辈”这样看来村上还年轻,所以说年龄也是一个很大的因素阿~~
4.从正治来看
日本评论家小谷野先生认为诺贝尔文学奖还与正治立场有关系,他说:“诺贝尔奖卫员会,稍微有一点左倾思想”。日本曾经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川端慨斏和大江健三郎都是表现出和平主义思想后才获得的诺贝尔文学奖。
我在想是否会有这种可能:如果日本在国际上的正治地位再高一点,更有影响力一点,说不定村上春树就拿奖了呢~
这些天看了太多人在质问,在嗤笑,他们扼腕叹息,拍着大腿说“哎呀村上又陪跑了”“心疼村上”,觉得这些吃瓜群众太莫名其妙,因为或许对于村上来说,他陶醉在对细微平常事物的想象中,不为那一座奖杯活着,也不需要得到谁的肯定。前两天看到诺贝尔文学奖依然无法联系到鲍勃迪伦的消息,觉得他真是太酷,这说明什么?说明人家根本不在乎外界给自己多少肯定,这是一种近乎偏执的独立和强大,毕竟本来我的创作,也不是为了这些。
我不好意思对村上为什么不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做什么分析,他自己说自己是“没有写作天赋的”,或许也刚刚好因为这一点,才会让他的作品都显得那么真诚的贴近读者。能不能得到文学奖都不重要,能写出令自己愉悦也令别人愉悦的作品才是最伟大的事情。
其实我个人感觉诺贝尔这个奖项太大了,它要照顾到的方面也太多了,比如文学性,比如社会性,比如里程碑性,这些都成为奖项评选的占比指标,所以得不得奖和文学成就是否突出并不是那么契合的挂钩关系。或许有的作家在某个指标方面是很强的,但也有涉及不到的指标,而他又不愿意写出仓促流俗的作品,对于这种文学家来说,全神贯注的去攻克自己的擅长部分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比如村上春树,从我看过的他的一些作品来看,他对于现实社会的关注度不高,只是醉心于细微之处。
评论家白烨看来,村上春树的作品具有流行性、大众性的特点,“正是从这个角度讲,村上很有可能成为一个时间悠久的‘陪跑者’”。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