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还有另外一个毛病。每当她新恋情时,她就会表现的很明显,并毫不忌讳的把整个发展过程告诉家人,朋友,心理医生。
家人和朋友对她与克莱勒的交往,有了一边倒的定论。
朋友劝她放弃,“没什么大不了的,他是个人渣。”
心理医生则劝她及时止损,保全自己。
父亲很绅士,“我明确告诉她,这种行为是错误的。”
母亲则反应火爆,她警告莫妮卡,“请不要跟她心中的‘垃圾’展开一段‘像垃圾一样的毁灭性’恋情。”
莫妮卡的理智告诉她,对的,要及时止损,但感情却在怂恿她越走越远,直到1994年。
5年来,布莱勒对她是忽冷忽热,好的时候很亲近,不好的时候就丢在一边。
94年秋天,母亲所预言的“毁灭性”终于来了。
布莱勒的妻子带着孩子们,翻山越岭,找到了布莱勒。
莫妮卡的朋友们得知此事,完全不可理解。
尽管他明确已经与莫妮卡分手,但莫妮卡依然离不开他。
她向她的妻子示好,帮他带孩子,还给他的叔叔做保姆。
夫妻两经济上有困难,她就自掏腰包帮他们置办衣服,解决各种问题。
母亲也快看不下去了。
莫妮卡听了母亲的话,决定这一次真的要离开他了。
她写了一封长信,明确表示她绝对不再出现在他的生活里。
然而,长信刚寄出,克莱勒与她见了一面,叙叙旧,她的心又软了。
凭着直觉,她发现克莱勒还有其他的女人——除了妻子与她之外的另一个女人。
那个女人正要准备找上门来,让克莱勒颜面尽失。
很多朋友劝她,不要管他的事了,但她还是管了。
两人确定分手后,她几乎不出去约会,始终保持着对克莱勒令人费解的忠诚。
然而,到了白宫里,这种忠诚却让人非常恼火。
因为学的心理学,莫妮卡也接触弗洛伊德性学,与同学们组织讨论关于性,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当别人羞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她却因为有自身特殊的思想历程撑腰而直言不讳。在她的脑海里,她固执地认为:人是无需害怕自己的性欲的。
在讨论会上,她分享了自己的不愉快的经历,她把体重,外表与生理冲动联系在一起来说。
不出所料,她在同学们眼中,成了“荡妇”的代名词。
不仅如此,她还选修了“疯癫的社会结构”这门课,都快把同学们逼疯了。
大学二年级时,她迎来了人生中最重大的转折,如今看来是最悲剧的转折之一。
母亲在为她的未来铺路时,遇到了一位富商朋友,他的孙子正在白宫实习。母亲转念一想,为什么不在这事上为女儿走走后门呢?
为了证明自己即可以走后门又有真材实料,莫妮卡写了一篇论文,讨论心理学家在正府工作中的重要性。
就是这篇论文,让她从应征者中脱颖而出,与200名年轻人一起得到了去白宫实习的机会。
 
1996年11月6日,克林顿与莱温斯基深情相拥 4/5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