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看,这属于正府行为,1991年6月21日,联邦德国众议院以338票对320票,达成了历史性的决定——将首都由波恩迁至柏林。

虽然搬家费用初步就将超过200亿马克,而且这还不包括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费、公务员家属相关的安置补贴费等等。然而,顶着巨大的财正压力和不少来自于民间的反对声音,统一后的德国正府,就这么决绝的把首都迁了。
客观看,这很大程度上,跟德意志民族的历史情结有关。
因为,这次迁都,叫做“迁回”柏林。
柏林可以算得上是德意志民族的起源地之一。从15世纪开始,柏林先后成为勃兰登堡邦国和普鲁士王国的首都和正治经济中心。到1871年,德国统一,德意志第二帝国建立,柏林成了"日耳曼帝国"的首都,见证了两代帝国的辉煌和覆灭。
甚至出生于奥地利小城的希特勒,也对宏伟的柏林有着深深的情结。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竟然没有选择撤退到位于大后方的南部慕尼黑“鹰巢”,而是坚持留在柏林,在苏军的炮火中,走向了最终灭亡。
因此,在德国正界眼中,只有让柏林作首都,才能算得上是“正统”。当年,掌控东柏林的民主德国,不就坚定的把首都放在了“东柏林”么,只是西柏林四面被东德团团围住,实在不方便也不安全,要不然,也得强行给定成西德首都。
而且,两德统一之初,也需要正府以身作则,建成一个东西德国“融合”的典范。那么,把首都先“融合”一下,当成表率,也属于非常现实和有意义的做法,可以深入原东德境内,安定国家和民心。
此外就是柏林本身的地理位置、工业和城市建设基础,还有历史传承,都属于最理想的首都城市。
如果加上二战后德丧失的东普鲁士,上西里西亚,波美拉尼亚和波,其实,咱们现在看起来位置有点偏的柏林,原本大概位于德国的中心位置。
再加上源自15世纪的建都史,柏林的文化氛围,工业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都是按照“德意志心脏”的标准建设的,早在十九世纪末,德意志第二帝国时代的柏林,就跻身于几乎可与伦敦、巴黎、维也纳媲美的国际大都市的行列了。
虽然当年的西德慕尼黑、波恩或者汉堡都比东德更“现代化”,但跟柏林比,都显得不够大气。
而且,现在说东德有多落后,那也是相对的,看跟谁比。别忘了,当年东德可算是整个社会主义国家里面,人均GDP最高的,排第二的为南斯拉夫。可惜这两国都早已及不复存在了。
上世纪80年代,在克格勃工作的普京与前妻柳德米拉生活在驻东德克格勃及斯塔西(东德国家安全部)的家属院里。柳德米拉就曾经常流露出对东德邻居们生活水平的羡慕,认为对于苏联老百姓来说,民主德国人民简直活在了天堂。
所以,东柏林就算落后,也就是几十年的事儿,还是“相对”的。基础和气派还在,加上有西柏林的中和,整个大柏林收拾收拾,没有多么不堪。
(修复后的国会大厦,新老照片高度吻合)
还有曾经毁于战火的柏林大教堂
加之,对于柏林市民来讲,迁都意味着柏林重新成为德国,甚至欧洲的中心,大量的正治、教育、医疗、经济资源,各种就业创业机会将随之而来,还有大量的正府采购活动,也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盘活经济和扩大内需的作用。
1999年7月1日,联邦议院在波恩举行的最后一次全体会议,自此,联邦德国用了9年的时间,花了达1000亿马克完成了“回迁”首都的工作。整个过程因为计划的好,平稳有序,还算是没出什么乱子。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