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到瑞士,第一反应就是这个国家很小,很有钱。没错,瑞典全称瑞典王国,首都为斯德哥尔摩,总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是北欧最大的国家,还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欧盟成员国之一。这个国家拥有15处世界文化遗产,森林覆盖率为54%。瑞典风景名胜主要有诺贝尔纪念馆和瑞典王宫。
瑞典人生活质量很高,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也很高,很注重精神享受。同时,他们大多有着强烈的社会意识,以及高水平的公民参与,对生活的满意程度要高于经合组织的平均水平。瑞典的环境也是公认的好,而且其公民参与、教育和技能、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健康状况、主观幸福感、就业和收入、住房、和社会关系的排名高于所有国家的平均水平。
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大部分地区属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发达。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项目从父母带薪长期产假,到医疗保障病假补助,从失业保障和养老金,到义务教育,实行9年免费义务教育,教学内容丰富,被称之为“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
大多数瑞典人的内心是很善良的,他们很安静,很有礼貌,文质彬彬,你遇到困难也会伸出援手,从小自我,独立,好的教养意识让他们大多数的时候都表现的很高素质,自己选择自己的人生和行为,并对自己的人生和行为负责,每个人都无拳干涉。
从经济角度谈一下瑞典。瑞典是一个发达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传统强势出口产品包括木材、发电(水力发电)、钢铁(铁矿资源丰富)等。由此可以看出,瑞典作为发达经济体,很大程度基于其优越的资源禀赋。
目前,瑞典主要工业门类包括机动车辆制造、电信、制药、工业机械、精密设备、化工产品、家用电器、林业、钢铁等。瑞典历史上是一个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体,但现在已经成为制造业发达的先进经济体,在工程、采矿、钢铁、造纸等行业具有国际竞争力。
瑞典在19世纪后期开始工业革.命,进而成为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制造工厂。瑞典国会(Riksdag)早在自由主义时代(eraofliberty,1719-1772)就非常活跃,进而在18世纪末发展成标准的西方式民主国家。到1930年代,瑞典一度成为全球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瑞典均宣布中立,从而避免了战争破坏,并在战后,特别是一战之后,迎来经济大发展的黄金时期(战后国际市场对原材料和食品需求旺盛,但大多数工业国都遭受战争破坏,缺乏生产和出口能力)。
二战结束以来,瑞典建立了独具特色的高福利、高税收财正模式,同时,其正府、工会、企业紧密合作,避免了很多西方国家的社会动荡。这一成就和经验被称作“瑞典模式”。1970年代,瑞典经济增速趋缓,生活水平的改善速度落后于其他工业化国家。1980年代,房地产和金融泡沫迅速形成,问题积累到1990年代初,瑞典正府重构税收体系以降低通胀率,又恰逢全球经济下行,导致经济泡沫迅速破裂,在1990年代遭遇经济大衰退。
1990年代中期以来,瑞典经济有所改善。1990-1993年,GDP下降5%,10%的工人失业,成为1930年代以来瑞典最严重的的经济危机。房地产泡沫破裂造成大量坏账。最终正府以占GDP4%的财富置换了四分之一的银行资产。这种方式被称作“斯德哥尔摩方案”。但是最终让瑞典脱离危机的是新兴的IT产业。
危机导致福利国家体系面临困难,正府被迫削减开支,启动全方位改革,改善瑞典国际竞争力。此次危机打破了以高福利为特征的“瑞典模式”的“神话”。人们认识到,这种高税收、高福利模式在开放的全球经济中难以持续,所谓“瑞典模式”仅仅是二战结束后特殊时期的产物。那个时期竞争对手弱,而瑞典面临的外部压力小,从而可以维持较高的福利。不过,瑞典的改革并未取消高福利制度,而是试图在全球化时代维持一个覆盖广泛的福利体系。目前,瑞典改革颇为成功,其名义人均GDP始终在全球前十位。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