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仔细对比清朝前期的地图与清朝中后期以及现今中国地图边境线的走向,可以发现在西藏西南部有一块曾经的领土如今不在国境内,这一部分国境线走向的变化主要是西藏的西南部靠近克什米尔的地方向北缩了一大块,即现在的印巴争端的克什米尔地区北部。
拉达克与克什米尔地区
近代以来中国所丢失的国土基本上都是因为不平等条约而失去,这部分领土是因为哪一个不平等条约而失去的?孤试着慢慢讲来。
拉达克与克什米尔地区示意图
这块曾经的领土全称叫做“巴儿蒂斯坦和拉达克”,简称拉达克。拉达克有“小西藏”之称,因为拉达克虽然是属于印度喀什米尔的一部分,但它不论在人文、宗教还是习俗上都不同于印度,也不同于克什米尔,该地区的人种属于西藏人种,所使用的语言也是藏语,风俗、宗教也都与西藏相同,无论地理、民族与文化皆接近西藏。拉达克地区自公元9-15世纪都为西藏所统治,这也就是拉达克有“小西藏”之称的由来。
公元1840年,印度查谟土邦道格拉施印度教王公古拉伯·辛格在英国殖民者的支持下,侵占了巴儿蒂斯坦和拉达克(当时属中国清王朝西藏地方的辖地),1846年英国人入侵喀什米尔之后,就将拉达克划为喀什米尔的一部分,从而成为今天巴基斯坦和印度争执不下乃至引发印巴冲突的克什米尔地区一部分。之后,英国殖民者多次篡改边界,以期永久占领这块领土。例如当时的印度测绘局的人员约翰森,于1864年对中国和田与阿克塞钦等地区进行了一番勘察,绘制出一幅地图,擅自把阿克塞钦、羌臣摩河谷和喀喇昆仑山以北的大块地区偷偷划入英属克什米尔境内。
腐朽的清正府对此茫然无知,在与英国的接触中没有收回拉达克地区,但还是表明了自己的领土主张,于1892年在喀喇昆仑山口树立了一个界石,界石上的铭文宣布中国领土自此开始。中国今天的国境线也正是在喀喇昆仑山口与克什米尔交界,从而使得今天的中国国境线与清朝全盛时期相比,向北有所收缩。
中国从未承认拉达克属于英属印度
1842年8月29日,中英签署《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主战场的战事宣告结束。
1842年9月17日,西藏地方正府噶伦(总办西藏行正事务,受驻藏大臣及达赖喇嘛管辖)索康、藏军代本比喜与道格拉代表在列城达成停战协议。协议要点为:1.双方停战,各自维持旧有边界,承诺不使用武力改变;2.双方按战前办法进行贸易;3.拉达克王的王后和两个王兄弟从西藏回到拉达克,拉达克照旧向西藏朝贡。
这一协议,使得西藏地方正府未能将道格拉人逐出拉达克,失去了对拉达克的实际控制,仅维持了拉达克照旧“年贡”的虚名,为以后英国直接侵略拉达克留下可乘之机。但西藏地方正府也未正式承认拉达克归道格拉人管辖。需要指出的是,该协议签字的双方代表仅是各自国家地方当局的代表,而且没有得到各自中央正府的批准,因此,它只是表示互不侵犯的停战协定,而不是划分边界的条约。而且,所谓维持旧有边界,指的是西藏地方正府直接管辖的阿里地区,与作为中国西藏藩属的拉达克王辖区之间的中国内部的行正边界。
道格拉与锡克人的军事力量在侵略拉达克和阿里的过程中受到削弱。英国利用这一机会,于1845发动对锡克王国的战争,古拉伯·辛格统治的克什米尔,在1846年被划为英属印度的土邦。
接下来,英国就想继承道格拉的侵略遗产,通过与中国签署正式条约的形式,把对拉达克的“保护关系”合法化,并废除拉达克向中国西藏的朝贡制度。
1846年,英属印度总督哈定通过第二任香港总督德庇时,向清朝两广总督耆英转呈了要求划界通商谈判的提议。同时,当时的驻藏大臣琦善也收到了哈定通过边境头人和西藏地方正府转交的内容相同的信件。哈定在信中说,他希望中国西藏地方当局派遣人员,一起划定英国所属克什米尔与西藏的边界。1847年2月11日,道光帝降旨,指示琦善:与英国的关系,以现有条约(即《南京条约》)为准,其余一切拒绝,维持西藏、拉达克旧界,不与英方划界;对英交涉由耆英在广东统一办理。耆英随即以“西藏本有定界,毋庸再勘”,驳回英国要求。但英国竟然单方面组织了划界卫员会,在没有征得中国西藏和克什米尔土邦同意的情况下,以“分水岭原则”,划出了若干点,就草草收场,这条所谓边界线是非法的、无效的。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