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35(苏27M)“超级侧卫”单座攻击战斗机在1983年12月29日开始设计,首架原型1988年6月28日首飞,1993年早期完成最终测试,1992年首次在英国范堡罗航展上公开展出,1994年9月完成11架原型机和预生产型飞机的生产。2004年4月90年首批飞机正式装备部队。苏35与西方“阵风”“台风”和“鹰师”同被列为三代半战斗机。
苏35共有十二个外挂点,采用多用途挂架可有十四个外挂点,最大载弹量8吨,安装两台留里卡设计局的AL35F涡扇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可达137千牛,航程4,000公里。
采用新的翼面设计来提升机动性能苏霍伊设计局采用该机采用翼身融合气动布局和放宽静安定技术,前置鸭翼、主翼、平尾“非稳一体化三翼面”设计增强苏35的机动性能。前置鸭翼可分别操纵,由液压装置驱动,沿用苏33的设计。与苏27相比,过载能力增加,灵活性增加,滚转以及高攻角稳定度增加。采用了四余度数字式三维电传飞控系统,使得苏-35没有攻角限制。
机载设备大量更新苏-35装备新型数字驾驶控制和数字发动机控制系统,更换最初苏-27的模拟计算机。机首装有一部N011M脉冲多普勒雷达,最大探测距离150公里,可同时跟踪15个目标,并同时攻击其中6个目标;尾锥管内装有一部NO14后视雷达,可对尾追目标进行攻击。后来装备的新型“甲虫”(Zuk)雷达性能惊人,具有偏移能力(+/-130度),同时跟踪24个目标和同时打击其中的8个目标。后部尾锥管装有后视雷达系统,同时使飞机的重心后移,改良和增强战术能力,可以根据攻击目标的不同完全自动地进行飞行模式和武器的控制。
创新的“越肩发射”能力苏35是第一种具有后射空对空近程导弹能力的机型,也被称为“越肩发射”。这种能力的实现首先,尾锥管内装有一部NO14后视雷达具有火控能力;第二点,在机翼下装有能水平180度转向的发射架,根据作战模式来选择自动转向或指令转向;第三点,俄专门研制出R73型可后射近距空中格斗导弹。这种能力具有极强的实战价值,在近距空中格斗中,尤其是机群格斗中,被对方追尾攻击是无法避免的,这种能力可以直接打击后面的敌机而无需转向,避免被迫转向带来的速度和机动能力下降的不利影响。
世界上一些其它先进机型也借鉴这种实用的后射能力,例如欧洲“台风”战斗机,采用先进近距格斗导弹发射后在火控系统指引下向后回转180度的方式,没有采用转向发射架
苏35战斗机性能参数:
重量:空重184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jI200千克。
外形尺寸:机长2220米,机高636米,翼展I5米。
性能数据:最大平飞速度2300千米/小时,实用升限I8000米,作战半径1500千米。
武器系统:1门jo毫米机炮,14个外挂架,最大载弹量8000千克。
苏35和苏30这些的区别又在哪里呢?
苏35又被称作终极侧卫,那也就是苏27的深度改进型。那么在具备歼16的情况下引进苏35图什么呢?首先国外(俄罗斯)组装技术肯定比国内好,就像是合资车同款与进口版本相比,进口版本一般都会比国产型号要好。而苏35更多可以扮演海上截击任务,苏35有着更好的发动机和机动性,也装备了世界先进的无源相控阵雷达,有着足够的实力进行前线指控。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