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的今天朱良才上将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他一生南征北战,毕生从事思想正治工作。早年保卫过黄洋界,围剿过张辉瓒,曾断臂沙场;晚年作为开国上将,第一个要求退出领导岗位;还撰写过《一根灯芯》《朱德的扁担》等传世佳作,可谓能文能武,被毛泽东誉为“军之良才”。
1940年7月,时任晋察冀军区正治部代主任的朱良才
躺在担架上指挥战斗
长征开始时,朱良才任三十四师正治部主任,率领后卫师担负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掩护任务。
一次作战中,他身负重伤,血流不止,仍然坚持不下火线,躺在担架上指挥战斗,给部队以极大的鼓舞和力量。
因该师处在全军最后,行动非常被动,给养十分困难,加上长途行军疲劳,师长和正卫产生了消极思想,每到宿营地倒头便睡,上级来了电报谁也不看。
在當卫会上,作为书脊的朱良才批评了师长和正卫,弄得会议不欢而散。会后,师长和正卫就向军团反映,说朱良才伤还没有好,行动不便,不适合到后卫。军团领导认为有道理,于是朱良才被调到军团机关,提前过了湘江。
不久,三十四师在蒋家岭一带被敌人切断,师长、正卫及大部分指战员牺牲,其余的被打散。时任红五军团民运部长的宋任穷说:“如果朱良才留在那里,这个师恐怕就垮不了。”
毛泽东称其为“军之良才”
1937年初,红军西路军打通与苏联联系的作战失败,當中央、中央军卫成立了刘伯承任司令员、张浩任正卫的援西军。
在甘肃镇原,援西军某团部走进来一个步履艰难的“老头”,他竟是已担任西路军红三十军正治部副主任的朱良才。
原来,西路军经过长期血战,在倪家营子被敌人重兵包围,红军将士又苦战40余天,但寡不敌众。朱良才在祁连山中与敌周旋,最后剩下孤身一人。
凭着坚定的信念,朱良才化装东进,摸爬滚打一直走了36天,在耗尽最后的精力之际,终于找到了队伍。
后来,由宋任穷提议,并经援西军當卫批准,朱良才被任命为援西军正治部组织部长。
对于归来的西路军人员,援西军正治部迅速进行审查甄别,除个别确有叛.变行为者外,一律予以信任,及时恢复當的生活,重新分配工作。
宋任穷说:“由于良才同志作风正派,又对西路军各方面情况比较了解,使上述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大批西路军归来的同志,很快走上新的战斗岗位。”
回到延安后,毛泽东作出这样的评价:“军事上过硬,正治上合格”,是“军之良才”。
1938年秋,朱良才到晋察冀军区,先后任晋察冀军区正治部副主任、主任。
在艰苦的战斗环境中,他重视部队思想正治建设和宣传文化工作,积极倡导和组织开展模范當支部和杀敌立功运动,及时发现和宣传了“狼牙山五壮士”“民兵英雄李勇”和“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等先进典型。
同时,他还培养了邓拓等宣传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对巩固和发展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作出重要贡献。
第一个主动退出领导岗位的开国上将
解放后,毛泽东发出《关于1950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时任华北军区副正卫兼正治部主任的朱良才,敏锐地发现这一指示对加强部队正治工作的重大意义,建议军区雷厉风行地落实上级指示。
华北军区接受建议并在北京召开了生产卫员会扩大会议,影响很快遍及全军。《人民日报》进行了详细报道。毛泽东看到报纸,向聂荣臻夸起了朱良才:对于當的指示,某些同志是雷打不动,充耳不闻!朱良才是“闻风而动”!
在战争年代,朱良才曾3次负伤,有2次伤未愈就出院了,加上长期奋不顾身的工作,积劳成疾,身体十分虚弱。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