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军事资讯

年轻人每月存1339 90后每天被穷醒但很能吃

时间:2019-08-26 17:07:25  

  “花明天的钱,买今天的东西”会成为消费陷阱吗?

  在众多消费形式中,刷信用卡或者使用支付宝“花呗”等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等进行提前消费、借贷消费现象值得关注。这种“花明天的钱,买今天的东西”的消费形式,在一些年轻人中很普遍。

  在北京某高校读硕士的任欢,最近终于下决心关掉了一款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原来,在这款产品的诱导下,他一个月最多时花了4.5万元。他说:“它总是给我提升信用额度,并且在付钱的时候默认使用这款产品,让我经常无节制消费,花钱像流水一样。”

  信用卡、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越来越多,导致未偿信贷数额大幅增加,推高了金融风险。央行发布的《2019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797.43亿元。而在9年前的2010年,这个数字还只是88.04亿元。另据统计,近1.7亿“90后”中,开通“花呗”的人数超过4500万。信用卡“卡奴”“花奴”现象开始出现。

  王军认为,商业银行信用卡发卡量高速增长和金融科技快速发展,同时也导致信用卡、基于互联网的信用类产品、消费金融类贷款、现金贷等信用类消费贷款多头共债与相关风险急剧上升,造成信用卡逾期未偿数额增加。特别是在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宏观背景下,部分信用卡持卡客户个人财务状况变化较大,而部分商业银行过度追求商业利益,未能及时掌握这些变化,导致相关问题和风险较为突出。

  一些商家的不当营销方式也在推波助澜。有的广告将消费与身份、阶层、品位、智商、爱情、亲情等联系起来,诱导人们过度消费。

  正常来说,合理的超前消费有利于改变传统的长辈积累资本和财富、子孙不劳而获的现象,还能有效扩大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然而,不合理的超前消费可能走向反面,对个人来说,加大经济压力,影响心理健康、生活稳定;对国家和社会来说,会诱发产生极具破坏性的享乐主义之风和不切实际的浪费文化,造成社会“信用危机”,加大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美国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2007—2008年的“次贷危机”,都是前车之鉴。

  那么,这种超前消费模式在中国会成为“消费陷阱”吗?多名专家和受访者认为,防范风险的关键在于培养人们养成良好、健康的消费习惯。

  “未来10年,我国居民未偿信贷数额总量会有所增长,但会保持在一个合理范围内。”杨军认为,这是由于年轻群体总体知识水平在提升,获得更高收入的能力在增强;同时金融部门控制风险的手段也会更先进。

  在任欢看来,结婚会成为他是否存钱的门槛。他说,结婚后存钱不是单纯为了享受型消费,而是出于家人生病、养老等开支考虑。“这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家本位文化的延续,背后是一种文化韧性。”

  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平衡好储蓄与消费的关系

  为加快推动消费向绿色转型,国家发展改革卫等十部门3年前曾发布《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坚决抵制生活奢靡、贪图享乐等不正之风,大力破除讲排场、比阔气等陋习,抵制过度消费,改变“自己掏钱、丰俭由我”的错误观念,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氛围。意见还从法律法规、标准体系、标识认证体系、经济正策、金融支持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

  如今,更多年轻人在平衡储蓄和消费方面有了认识自觉。“我会根据稳定的收入来决定支出。”对于未来的消费观,刘烨回答得很笃定。她说,工作后肯定会存钱,不存钱没有安全感,因为中国人常说,“钱到用时方恨少”。

  不过,随着金融服务越来越唾手可得,提升人们的金融素养已显得刻不容缓。央行发布的《2019年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简要报告》建议,要关注低收入、低学历、非就业、老少等群体的金融素养状况,结合群体特性开展适宜的金融教育活动,着重提升消费者的金融知识和技能,改善消费者的金融行为。同时,积极应对数字技术带来的挑战。对部分消费者而言,数字技术在促进金融素养的提升方面存在滞后效应,应开发更多与数字时代和人口结构变化相适应的金融教育工具。

  “良好金融素养和消费观念的养成需要从学校教育入手,从娃娃抓起,这应当是每一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王军认为,应引导居民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量入为出,适度消费,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安排好、平衡好储蓄与消费的关系。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问活动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人活动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作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组织工作半年培训会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