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始终秉持“开发为民,造福百姓”的宗旨,以农业基础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围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大力扶持产业龙头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明显提升。“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实施各类农业综合开发项目429个,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4.1亿元,较“十一五”增长62.1%,其中,各级财正投入11.4亿元,较“十一五”增长72.7%。
二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十二五”期间,全市土地治理项目共投入8.82亿元,其中财正资金8.32亿元,土地治理面积72.2 万亩,新增和改善灌溉、排涝面积60.44万亩,扩大良种种植面积18.99万亩,新建农田林网17.67万亩,新建道路900余公里,修建了近万座渠、桥、涵、闸、渡槽等农田水利配套建筑物,进一步改善了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是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明显加快。“十二五”期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财正资金3.08亿元,围绕粮油、茶叶、油茶、中药材、猕猴桃、皖西白鹅、生猪、水产等主导和优势产业,实施产业化财正补助项目243个,财正贴息项目78个,共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83家。通过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年新增总产值15多亿元,新增利税0.8亿元,直接吸收6150人就业,带动农户近7万户,直接受益农民增收830万元。
四是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按照“农发搭台、部门唱戏”的原则,倾力打造金安区木南、舒城县桃溪、霍邱县长集、叶集区石龙河等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财正资金3.17亿元,整合涉农资金4.58亿元,落实招商引资18.22亿元,实现示范区粮食产量每亩提高50-100公斤,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1200余元。
五是农发项目运营效益明显倍增。2014年以来,各级财正农发部门坚持建管并重,积极创新农发建管机制,切实扭转“重建轻管”现象,努力实现农业综合开发提质增效。项目区共引进23家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引进资金5.1亿元,实现新增土地流转4.97万亩,大力发展茶叶、猕猴桃、蓝莓、霍山石斛、蔬菜等特色产业,加速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进了土地适度规模适度经营,初步实现了兴业富民乡村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