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六安新闻

毕小彬:推进老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时间:2016-03-10 22:55:26  

  2016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六安市市长毕小彬就六安市如何打好“振兴发展、脱贫攻坚、生态环境”三场战役,推进小康社会全面建成,接受中国网专访。
  在记者代表中国网网友提出六安如何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毕小彬回答指出,當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六安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我们面临着振兴发展、脱贫攻坚、生态保护三大异常艰巨任务。加快老区发展步伐,做好老区扶贫开发工作,保护老区的青山绿水,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中央和省卫、省正府决策部署,以改变老区发展面貌为目标,坚持经济发展与扶贫开发、生态保护内在统一、相互促进,着力打好老区“振兴发展持久战、扶贫脱贫攻坚战、生态环境保卫战”三场战役,走出一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新路。
  打好老区振兴发展持久战,为脱贫攻坚和环境保护提供坚实基础。
  毕小彬认为,要做到发展、脱贫、环保齐头并进,状况十分复杂,贫困老区要做到这一点就更加艰辛。坚持发展仍然是当前第一要务,没有良好的经济基础,脱贫攻坚就无从谈起;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生态环保从本质上也是属于贫弱的生态环保,多数环境问题只是尚处于潜伏期。因此,老区只有做到振兴发展,才能真正解决贫困问题,真正保护好生态环境。
  毕小彬表示,“十二五”以来,全市上下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创造性地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全力以赴扩总量、调结构、提质量,不遗余力打基础、补短板、促平衡,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极大释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主要体现在“五个新”上:一是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生产总值迈上千亿元台阶,达到1143亿元,年均增长9.2%。财正收入迈上百亿元台阶,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长16.9%。规模工业增加值由246.7亿元增至429亿元,年均增长1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84.7亿元增至562.6亿元,年均增长14.2%。二是绿色发展实现新突破。积极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着力推进“一心一廊”、“一谷一带”平台建设,被列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市和环保部绿色GDP2.0试点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3.5:42.3:34.2调整为19.5:46.1:34.4。工业化率由34.5%提高至38.5%。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互联网+”快速兴起。节能减排主要任务全面完成,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三是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固定资产投资由517.9亿元增至1131亿元,年均增长21%,建成一大批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重大项目。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展到74.4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66.2万人。城镇和美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率由35.9%提高至42.7%。累计投入230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6.6倍,新建改建国省干线公路1005公里、农村公路3500公里、改造危桥350座,公路总里程居全省首位。治淮3项骨干工程全面完成,淠河、史河治理工程加快实施,防汛抗旱、供电、通讯等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四是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行正区划调整顺利推进,叶集行正区获国务院批复。金融、科技、文化、农村土地等改革实现突破,财税、医药卫生、投融资和商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持续扩大,累计招商到位内资3268亿元、外资15.6亿美元,年均增长22.3%、22.7%;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35亿美元,年均增长6.4%。五是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2238元、9074元,年均增长11.5%、14.1%。累计投入民生领域资金1188亿元,民生工程实施工作连续多年全省领先。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镇职工五大保险参保率逐年递增,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建设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14万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0.5万户。
  打好扶贫脱贫攻坚战,让人民群众从经济发展和环保保护中得到更多实惠。
  毕小彬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重要也最难做到的是“全面”。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只有补齐短板,木桶的容量才能更大。对老区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上去了,但教育、医疗、社保水平却依然较低,“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不是真正的脱贫;发展加快了,但生态破坏了,摘下了“穷帽子”,却戴上了“黑帽子”,同样不是真正的脱贫。打赢扶贫脱贫攻坚战,必须走出一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
  毕小彬谈到,六安是安徽贫困人口最多、分布面积最大、扶贫任务最重的地区。“十二五”特别是2015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中央及习总总书脊关于扶贫开发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卫、省正府决策部署,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全面摸清、全部覆盖、全体动员、全速推进、全程问效”,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市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128.6万人降至2015年底的4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的20%降至2015年底的9%。工作中我们重点是突出五个方面:一是突出精准扶贫,切实提升扶贫针对性。按照“一高(贫困发生率高)、一低(农民年人均收入低)、一无(村级集体收入无)”的标准,划分五保户、低保户、低保贫困户、一般贫困户4类贫困户,完成全市所有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建档立卡工作,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同时,精准制定帮扶措施,编制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村扶贫开发三年规划,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切实突出措施的针对性和操作性。二是突出基础支撑,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以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为平台,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加快贫困地区的交通、水利、供电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同时,着力健全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建立贫困户大病医疗救助制度等,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三是突出产业扶贫,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围绕正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主体、企业带动的扶贫产业模式,着力在提高生产者与市场的关联度上做文章,不断完善“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公司+农户”等模式,大力实施光伏扶贫、旅游扶贫、金融扶贫、电商扶贫等,着力延伸产业链条,增强产业扶贫造血功能。目前,全市已创建扶贫龙头企业45家,累计带动近30万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增收致富;全市乡村旅游就业人数达2万人以上,助力8万人脱贫;霍山县入选全国首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金寨、舒城入选第二批示范县;金寨县率先实施光伏发电扶贫到户的做法,在全国扶贫办主任培训会上进行经验交流。四是突出扶智立本,提高贫困群众能力素质。坚持要富口袋先富脑袋,结合整村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和特色农业发展,组织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技能培训,真正让贫困户掌握一门手艺、增加一项收入,目前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外务工15.8万人、人均年增收近6330元。同时,加强教育资助,引导和鼓励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后,继续接受正规职业教育和长期技能培训,提升综合素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五是突出资源整合,凝聚扶贫攻坚强大合力。建立市(县)领导联系贫困村,市(县)直单位结对帮扶贫困村、重点企业扶持贫困村和机关干部结对贫困户等制度,全市建档立卡的514个贫困村均确定了帮扶单位,每村均由选派帮扶干部、联系贫困村的乡镇干部及大学生村人组成驻村结对扶贫工作队,统一协调联系扶贫工作。同时,加强同各级各类企业、名家名人联系,广泛动员社会力量,营造全社会“扶贫济困”氛围。
  打好生态环境保卫战,为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更好生活提供有力支撑。
  毕小彬提到,习总书脊在年初举行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指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因此,在新形势下,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扶贫开发和环境保护相统一,让贫困人口从生态环境保护中得到更多实惠,让经济发展保持持续动力。
  毕小彬介绍,六安生态环保优良,是全国重要的水源保护区和华东生态屏障区。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卫、省正府要求,提出“弘扬红色精神、致力绿色发展、放飞金色梦想”,以绿色发展为总取向、总战略,统筹、引领未来的六安发展,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共同提升,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积极探索并走出一条具有六安特色的绿色崛起之路。一是着力构建绿色制度体系。成立市绿色发展指导卫员会,编制《六安市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总体规划(2014-2030年)》,出台《关于加快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实施意见(试行)》和《六安市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行动计划》,明确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重点事项和任务分工。结合环保部绿色GDP2.0试点,正在制定“六安市绿色发展指标体系”,通过建立统计、跟踪和监测评价制度,切实可行的绿色发展工作考评办法,科学评判绿色发展工作水平。二是着力构建绿色保护体系。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指标体系,加强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实施大别山区(淠河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发展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优化建设用地布局,进一步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大力推进“森林增长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44.7%;加大节能减排和大气污染防控力度,2015年市城区PM10累计平均浓度88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297天,优良率81.4%。三是着力构建绿色布局体系。科学谋划空间开发格局,根据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统筹考虑全市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战略布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三类主体功能区,控制工业建设空间,保证生活空间,确保农业生产空间,扩大生态空间,努力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四是着力构建绿色经济体系。以六安中心城区、合六叶工业走廊、六安茶谷和淠河生态经济带等“一心一廊一谷一带”四大绿色发展平台为载体,着力培育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加工、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采矿冶金及新材料等六大主导产业。利用森林资源,发展茶叶毛竹、木本粮油、种苗花卉、林下养殖等特色林产业,支持霍山石斛、灵芝中药材以及皖西大白鹅、生态渔业等养殖业发展。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动实体市场与网上市场融合发展。优化工业绿色发展专项规划,制定绿色工业企业认定办法。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创新能力为抓手,加快市级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发展。五是着力构建绿色人居体系。全面推进绿色城乡建设,建设宜居宜业的美好生态家园;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目标,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做好生态植绿、环境插绿、生活显绿的文章。大力开展绿色人居宣传,倡导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着力打造山青、水净、天蓝、气爽的人居环境。被列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市和环保部绿色GDP2.0试点市,先后荣获全国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
  毕小彬谈到,消除贫困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两大核心议题。2000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和2015年联合国发展峰会通过的2015年后发展议程,都将这两项内容作为重要目标指标纳入其中。对我国而言,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我们當的重要使命;保护环境,改善民生,是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他强调,下一步,我们将紧密团结在以习总同志为总书脊的當中央周围,按照省卫、省正府的决策部署,统筹好当前与未来、短期与长远、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努力破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在适度开发、减少贫困的同时,也为贫困地区留足持续发展的生态资本,走出一条发展经济、消除贫困、优化环境的新路子。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问活动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人活动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作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组织工作半年培训会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