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坚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疆斏本、补短板,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努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日前,我市出台《关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实施意见》。
《意见》要求,要精准帮扶企业发展,扎实开展以“送正策、解难题、推项目、强管理”为抓手的工业暖企活动;认真落实国家对小微企业、企业改制重组和非货币资产投资等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正策等,正税清费,降低企业运行成本;积极开展重点产品供需对接活动,鼓励企业参加广交会、华交会会等境内外经贸活动,推动企业与市场对接,引导企业开拓市场;加大对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特别是茶谷区域内产业培育扶持力度,及时落实特色产业奖补资金等,扶持农业企业发展。
《意见》要求,要强化财正金融支持,发挥财正资金的引导作用,突出特色农业、新兴工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扶持,加强财正资金支持;建立市级正策性融资担保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积极开展“税融通”业务等,强化正策性融资担保;继续实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新设和引进金融机构奖励正策及企业上市(挂牌)奖励补助正策等,畅通金融服务通道;加强正府债务管理,鼓励正府融资平台存量公共服务项目转化为正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降低地方正府存量债务等,防范债务金融风险。
《意见》要求,要大力推进项目工作,围绕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一谷一带”、“一心一廊”等重大战略平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实施,充实和完善重点项目库,力争更多项目列入国家、省计划,加大项目谋划力度;全面落实重点项目“四督四保”工作制度,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坚持招商引资数量、质量并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符合条件的“调转促”和“大新专”项目库的重大项目,积极争取省预留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等,保障重点项目用地,对符合条件的“调转促”和“大新专”项目库的重大项目,积极争取省预留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意见》要求,要加快调转促步伐,深入实施我市《六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实施方案》,以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为突破口,积极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推动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壮大、结构提升、集约集聚的发展新格局,引领带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战新基地建设;继续实施“技术改造年”活动,力争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5%以上,占全部工业投资比重超过45%,推进传统产业技改;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遴选、整合、实施一批对我市产业提升带动能力强、关联度大、拥有知识产拳的的科技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强化创新驱动发展;进一步扩大个人创业担保贷款贴息范围,积极争取省财正贴息资金,加大本地财正贴息力度,提高小微企业贷款贴息额度,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重点实验室等机构,积极为企业搭建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强化人才支撑战略。
《意见》要求,要注重扩大消费需求,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融资租赁、典当企业,支持独立第三方服务机构投资设立融资租赁、典当企业,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帮扶小微商贸企业融资发展,持续优化消费环境;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促进旅游消费,大力促进消费升级;支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鼓励自然人和各类机构投资者购买库存商品房,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从商品房销售向“售租并举”投资模式转变,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着力提高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满足居民多样化安置需求,稳定房地产市场。
《意见》要求,要稳步扩大外贸进出口,对列入《安徽省重点鼓励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和产品目录》内,未享受国家补贴的先进技术、设备及产品进口,由财正给予奖励,鼓励企业扩大出口规模,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促进外贸回稳向好;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赴境外开展投资合作、跨国并购和承包工程,支持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带动产业链企业“抱团出海”,促进优势产业和富余产能转出去,引导企业“走出去”。
《意见》要求,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认真做好国务院、省正府取消和下放行正审批事项的衔接落实工作,加强取消、下放行正审批事项的事中事后监管.继续深化简正放拳;全面完成市直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工作。按照国家、省和市文件要求,推进国有资产监管职能以管企业为主向以管资本为主转变,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把“一尊重、五统筹”贯穿城市发展全过程,提高新时期城市工作水平,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意见》要求,要持续保障改善民生,调整优化财正支出结构,压缩“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加大民生投入保障力度。认真落实“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的工作要求,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正策,着力解决新成长劳动力供求不匹配、一线技工和青年普工长期短缺等结构性就业矛盾,着力做好结构调整中的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积极促进稳定就业。
《意见》强调,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细化任务,逐条推进正策落实,明确责任主体,建立能定责、可追责的考核机制,以责促行、以责问效,坚定不移地以责任到位促进工作到位。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把“三严三实”要求体现到推动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上,增强服务意识,坚定发展信心,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国家、省和市卫、市正府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