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让调皮宝宝变成乖宝宝?既然喜怒哀乐是天生的,就没必要强迫宝宝压抑。在要求他“不可以发脾气”之前,应该先为宝宝的情绪找到出口,譬如给他一个厚宽的拥抱平抚心情,然后试着理解他的感受:“我知道你想继续玩。”或“你害怕别人来抢,所以才推开他,是吗?”,而不要马上就叫他:“不准哭”、“不准生气”。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
1、让孩子做他们自己能做的事情
首先,家长应该让孩子从参与家务劳动开始,给他们更多机会、时间去独立操作家务和课余各项劳动,使他们的生活空间得到拓展,动手能力得以提高,从而体会到独立成功的快乐。比如说可以试着你你的孩子自己动手做他们喜欢吃的食物。
2、让孩子去观察和学他们能看到的一切
家长应该放开孩子的手脚,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手去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和思考,帮助孩子真正建立起独立的人格意识和尊严感。
3、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动向
孩子想学独立时,父母要及时了解到孩子独立的需要,而且能够给他表现的机会与合理的引导。父母的理解、放手、鼓励与赞许正是对孩子独立的支持。
4、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父母家长不能事事都陈帮自己的孩子做,要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养成独立的习惯,让他们从小就学会自己起床,然后穿衣、洗脸,自己背书包,自己吃饭。总之,家里不能将孩子当成中心,不能所有的人都围着他忙得团团转,而他只是站在那里观望与等待,而要让他们自己动手,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5、让孩子提出对自己的主意和意见
家长应该把孩子看作一个独立的、与父母平等的个体进行交流,尊重和了解自己的孩子。有不少家长经常说的话就是“你还是个小孩,你懂什么”?这样的家长很少与孩子交流,认为只要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物质需要就行了,什么都替孩子决定,很少问孩子愿意做什么,不去征求孩子对事情的看法和意见,这样父母就无法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想什么,无法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所以也无法赢得孩子的信任。
6、遇到困难自己努力解决
每一个人出生之后都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父母不要在孩子一遇到困难时就迫不及待地去帮助,比如,孩子摔倒了,马上跑过去把孩子扶起来;孩子吃饭把饭撒在桌子上,马上就批评孩子,然后连忙给孩子喂饭,这样做只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无能、感到自卑,从而失去探索世界、尝试新任务的勇气。
7、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家长要给孩子一个独立自主的好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你自己就是一个处处依赖他人,对什么事都拿不定主意、动不动就寻求帮助的人,那你不要指望你的孩子能够独立自主。你的一举一动,还有你的品质,都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榜样。所以,先从你自己独立自主做起。
1.接受宝宝负面情绪
既然喜怒哀乐是天生的,就没必要强迫宝宝压抑。在要求他“不可以发脾气”之前,应该先为宝宝的情绪找到出口,譬如给他一个厚宽的拥抱平抚心情,然后试着理解他的感受:“我知道你想继续玩。”或“你害怕别人来抢,所以才推开他,是吗?”,而不要马上就叫他:“不准哭”、“不准生气”。
专家支招:宝宝有情绪,应先让他情绪安静。爸妈可先抱包宝宝并进行安抚,而不用急着处理事情。而当宝宝有了被了解的感觉,情绪也容易被安抚下来。
2.给予宝宝适当的规范
3岁以前的宝宝没有自行分辨对错的能力。针对宝宝的不良行为,爸妈从小就要对其制止并建立适应的规范,避免日后养成习惯。例如:当宝宝出手打人的时候,父母可以抓住他的手制止,然后说:“不准”。宝宝天生有一种不需要理解的吸收能力,能够了解“不准”的意思。每次宝宝出现不良行为时,如果大人能够肢体和语言一致果断地表示:“不准”,宝宝就能学会调整自己的行为。
专家支招:父母一定要心平气和立即制止,甚至暂时将宝贝抱离战场。但记得要心平气和,为宝宝做一次高EQ的示范。
3.鼓励宝宝以替代方式处理冲突
如果是2个宝宝的冲突,待宝宝情绪平衡些,爸妈可试着向他解释:“那个小朋友和你一样都很想玩,你愿意跟他轮流还是一起玩吗?”或“你只是一直哭、大叫,爸爸妈妈不知道你要什么,好好说好吗?”虽然宝宝年纪还小、似懂非懂,但不讲他就永远不懂。
专家支招:宝宝情绪起伏很快,应理解他的心理和立场,并且用中立的态度来安抚他。例如:宝宝拿了别人的东西,不要说抢。也让他去理解别人的心情。并且教他可以用替代的方式处理冲突,可以告诉宝宝:“你可以跟弟弟说,等一下借我玩好吗?”
4.教导宝宝用语言表达怒气
研究证明,语言发展较好的孩子,遭受到的挫折感也比较少,因为他们懂得以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于是容易被满足。而且当他们水旜自己生气难过的原因时,不仅有助于情绪宣泄,也能获得他人的了解和安慰。宝宝1岁半起不仅口齿逐渐清晰,而且使用的词汇与日递增。趁着这股学说话的热忱,爸妈可以在宝宝挫折、生气、难过的时候,教导他们用语言而非肢体表达怒气。
首先来看下如何培养孩子阅读兴趣
1、帮孩子确定阅读书籍。首先,发现孩子的兴趣,从孩子感兴趣的方面来搜集图书,引导阅读,逐渐扩大读书的广度。其次,可以带孩子到图书馆,让孩子自己选择喜欢阅读的书籍,一般来说,0-3岁的孩子喜欢色彩鲜艳的画报、3-6岁孩子喜欢童话以及带有情节的故事画报
2、为孩子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目前很多家庭,家长很少读书看报,家里找不到一本臧书,而是生硬的要求自己的孩子多看书,这样一点都不现实。怎样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呢?可以在孩子卧室里,客厅等一些孩子常玩耍的地方放些儿童读物,让孩子随手拿来阅读。
3、老师引导阅读。孩子一般比较听老师的话,可以与老师商量,让老师给孩子一些读书建议,譬如说列书单,并规定孩子每天在家阅读半小时等等。对于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家长可以及时反馈给老师,对于表现好的孩子提出表扬,鼓励孩子产生更大的阅读兴趣。
4、老师还可以在课堂上设置孩子讲故事的环节,并对勇于讲故事的孩子给予表扬和奖励,孩子会为了得到表扬和奖励主动寻找图书阅读,来积累故事在课堂上表演。这样既锻炼了孩子的阅读能力,还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5、家长做榜样。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平时在家不要整天对着电脑,这样孩子也会学习家长爱玩电脑,ipad等等,家长平时应多读书看报,周末可以带上孩子一起去书店或者图书馆呆上一天,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阅读,孩子经过不断的耳濡目染,自然也会慢慢喜欢阅读。
6、每晚陪读,每天晚上在孩子睡觉前,陪她读一会故事书,持之以恒,不但可以帮孩子培养阅读习惯,还可以增进亲子交流,促进沟通。
平时多让孩子与一些喜欢阅读的大孩子在一起,同辈之间的影响十分重要,可以帮助引导培养兴趣,但是千万不要进行比较,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自卑心理,应多鼓励少批评。
7、家长提前阅读。在孩子阅读前,家长先进行阅读,并在孩子阅读前给孩子讲个引子,然后引导孩子自己阅读找到答案。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启发孩子的好奇心。
接着一起来了解下有什么细节需要注意的
1.不必局限于睡前读故事,固定一个时间或随时随地都可以。
2.保持故事完整性。千万不要一边读一边向孩子提问,这不是在巩固知识而是在扼杀兴趣。只要孩子有兴趣,迟早会懂的。
3.家长为孩子读书的时候,最好加入适当的表演、夸张的表情、抑扬顿挫的语气。
4.在为孩子读书的时候,除非他问,否则最好不要对书中的字句做解释。引导孩子关注画面。
5.好书读千遍。重复是孩子学习的一大特点,反复阅读会帮助孩子提升理解力,有利于孩子建立阅读的习惯。尤其是3~4岁的幼儿往往会反复阅读一本书,这时候家长一定要鼓励而不是制止。
6.陪小龄段孩子读书时不建议指读,因为孩子的注意力会用在动的手指上而不是书的内容上,对孩子的专注力有影响。
7.太小的孩子注意力往往不能集中很长时间,这时家长不要气馁,更不能简单地批评孩子,顺其自然,只要家长坚持亲子阅读的习惯就好,孩子的注意力时间会逐渐延长,对阅读的兴趣也会慢慢培养起来。
1.情绪不稳
小一点的孩子会有情绪不稳的情况产生,会影响他的学习能力、自理能力。
2.无所适从
有些孩子会像墙头草一样,无所适从,不知该听爸爸的话,还是遵守妈妈的规定,或是只好选择听从声音大的人,完全失去了方向。
3.有罪恶感
有些孩子会因此有罪恶感,他们可能会认为爸妈吵架是因他而起,进而无法集中精神,专注于自己的学业。
4.造成阴影
有些孩子会产生内心焦虑、不安全感,他们害怕看到爸妈吵架的样子,甚至在心中产生阴影,很难抹去。
努力建立一致的教养观
例如:孩子常会因为父母都在家,而到了睡觉时间仍不肯睡觉,这时,妈妈可能一直催着孩子去睡觉,但爸爸和他的玩兴正浓。碰到这种情况,父母应该谈谈,孩子几点去睡觉?几点起床?谁陪他玩?达成共识后,有一致的目标,就有了相同的教养态度。
夫妻面对教养孩子的问题时,其实没有所谓的黑脸与白脸的问题,而是应该协调出一致的教养态度面对孩子。若是夫妻分别扮演黑、白脸,会造成孩子认知上的错乱,不知该听爸爸的还是妈妈的,还是选择听较凶的人的话。
1、肠胃不好的宝宝不要吃蟹
宝妈们应该都知道,螃蟹属于凉性食物,吃多容易加重肠胃负担。如果宝宝有腹泻、腹痛的症状,更应该避免吃蟹。
2、感冒、发烧的宝宝不要吃蟹
如果宝宝患有感冒、发热、腹泻、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胆囊炎,也最好不要吃螃蟹,若吃了螃蟹,会使病情加剧。
3、易过敏体质宝宝不能吃螃蟹
螃蟹属于异性蛋白类食物,容易引起肠胃问题和过敏。宝宝在一岁之后,各项身体机能都有了明显的发育,身体状况会稳定一些,免疫力增强,过敏的几率也会适当降低许多,这时候再吃螃蟹,也就比较不容易过敏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