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戏剧表演台词朗诵时,要想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含义。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
这里,我们重点说一下停顿的技巧和方法。
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
①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
②句子结构上的需要,保证句子意思表达完整;
③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
④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
⑤使口语抑扬顿挫,以间歇的长短、一定时间单位里次数的多少,形成讲话的节奏,给人以韵律美。
生活中的语言停顿是很自由的停顿,是自然的、无意识的表现,想停顿就停顿,停顿的原因,可能是在思考或呼吸。
舞台上是剧本的、人物的语言,而非自己的语言,有特定的语言格式和特点,比如哲学,句号很少,逗号居多,因为构不成完整的意思。演员要把人物的话变成自己的话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停顿突出表达重点。
舞台上的停顿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集中体现。为了刻画人物,演员有意识地去表现一个人物的时候,要精心打磨在什么位置停,停多长时间,如何停。
停顿的位置不同,一句话表达的语意往往也会不同。比如“她了解我不了解”这句话在不同的停顿之下就可以有不同的意义:
她/了解我不了解?(问是否了解自己)
她了解/我不了解。(承认自己不了解)
她了解/我不了解?(不承认自己不了解)
她了解我/不了解?(想证实她了不了解)
她了解我不/了解?(不相信别人了解)
她了解我不/了解。(明白别人了解)
可见,停顿要得当、得体,应当根据传情表意的需要合理设置停顿。再比如:妈妈说我错了。(不同停顿,不同意思)
妈妈说:“我错了!”(妈妈错了)
妈妈说我错了!(我错了)
“妈妈!说 ‘我错了’!”(我让妈妈承认错了)
如果剧本没有读懂,没有停顿好,则很有可能把意思弄错,出现天差地别的错误,混淆观众的视听。
停顿的方法包括生理停顿、心理停顿、语法停顿、逻辑停顿。
1、生理停顿
生理停顿即朗诵者根据气息需要,在不影响语义完整的地方作一个短暂的停歇。要注意,生理停顿不要妨碍语意表达,不要割裂语法结构。
2、语法停顿
语法停顿是依照标点符号所做的停顿,根据标点符号的不同,停顿的时间也不尽相同。反映一句话里面的语法关系的,在书面语言里就反映为标点。一般来说,语法停顿时间的长短同标点大致相关。例如句号、问号、叹号后的停顿比分号、冒号长;分号、冒号后的停顿比逗号长;逗号后的停顿比顿号长。
3.逻辑停顿
在人们的日常语言中,由于语言逻辑的自然要求,使我们的话语中间会出现很多停顿,而其中两个停顿之间的话,则被称作语节,它在语言的意义上是完整的,语调是统一的,在朗读或叙述上是连贯的,这种停顿叫做逻辑停顿。它的存在,可以阐明台词的意义,保证戏剧情节的清晰流畅。
4.心理停顿
心理停顿来自角色的心理状态,受角色的心情、愿望、感情等心理活动的支配,能够传递兴奋、痛苦、恐惧、犹疑等强烈的感情色彩。在语言学中,通常心理停顿可以不受逻辑和语法的束缚,但不能破坏台词的逻辑性,不能影响逻辑停顿的运用。
表现停连有三种技巧:
一是气息要调整好。比较大的停顿地方要换气,小的停顿要偷气(不明显的换气),连接的地方要就气(一气呵成)。
第二接头要扣“环”。即两个内容相联的句子,第一句的节尾压低,第二句的起音也要低,这样两个句子中的音位差就小,给人感觉环环相扣。
第三层次要“抱团”,句子的末尾音节不要往下滑,每层的意思要有鲜明的起始感、整体感。
巧设停顿可造成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让人觉得“此时无声胜有声”。训练有素的播音员或主持人往往善于利用语句的停顿,让听众去思索、回味和期待,以获得理想的语言效果。
但凡事都有两面。以停顿的一个常用技巧“停连”为例。“停连”是指表达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有断有连,能扣人心弦。但是当断不断,会语序纷乱;该连不连,会语意难全;所以,停顿切不可随意为之,以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