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题不是用来解决的,而是用来看清事情的真相的。只有看清楚事情的真相,才有可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同事张的小孩今年上一年级,自从孩子上小学后,张的性情大变,每天都显得很疲惫,更明显的是张的脾气越来越暴躁,随时都有原地爆炸的可能。
在交流中张一个劲儿地叹气,眉头紧锁吐槽自己的女儿:“我的天哪,太磨蹭了,就写那么几个生字词速度比乌龟还慢。”
“写几个字就说口渴了,要喝水。再写几个字又需要上卫生间,坐在马桶上发呆。再写几个字又问我明天早餐吃什么,似乎有千万个理由躲避写作业这件事情。”
“我喝口水的工夫过去一瞧,语文还没做完竟然又在看数学作业。”
“晚上10点了才把书写的作业写完,11点才完成朗读和背诵的作业,预习的作业还没做完就已经倒在床上呼呼大睡了。”
“就这样的磨蹭劲儿,我得常备速效救心丸了。”
听着同事们的吐槽,想必很多家长都有相似的感受。陪孩子写作业对家长来说的确是挑战,也是考验,就像网上说的一句话: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
但是,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就摆在这里,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除了吐槽、生气、抱怨、吼叫,是否也要平静下来思考一下问题背后的原因,透过问题看本质,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记得一位老教师曾说过,没有天生的笨小孩,也没有天生完美的小孩,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和状况,一定是有原因的。
孩子为什么会在写作业这件事上拖拉、磨蹭,为什么就那么点作业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为什么会以各种理由躲避写作业呢?我们不妨从2个方面查找原因:
孩子的无助
对于初入小学的孩子来说,小学的一切都需要了解和适应,毕竟幼儿园和小学在上课模式、作息安排、师生互动、课程体系方面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尤其是每天都需要完成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
由于作业项目比较多,有书写作业、朗读作业、背诵作业、预习作业等,一下涌来这么多的作业项目,有点眼花缭乱,也为孩子带来隐形的压力,他们一时之间不知该做哪一个,该怎么做,强烈的反差下一股无助感也随之而来。
如果这个时候家长没有留意到孩子的这种压力和不适,孩子又不知该如何表达自己的困惑和需求,无助感便会逐渐加深。这种无助感无法准确地用言语表达时,孩子只能在行动上体现,总想找一些作业以外的事情让自己得以片刻逃离。
家长的焦虑
网上铺天盖地的新闻向我们涌来,父母在陪孩子写作业的时候不断地催促,不断的怒吼,上蹿下跳、暴跳如雷,激动之处怒砸家具、折断铅笔,甚至在孩子的头上扇一巴掌,似乎想一巴掌打醒孩子。
与此同时,很多父母守在孩子的一旁无尽的惆怅和嘶吼:
“你动点脑子好不好,饭都吃到哪里了。”
“就你这样的人谁喜欢啊,老师和同学会喜欢你吗。”
“想啥呢,你快点写啊,你打算磨蹭到几点呢。”
“你以后可咋办呢,这么磨蹭干啥能赶到前面啊。”
很多家庭都出现过这样的情景,当家长耐心不够用了的时候,便开始吼,紧接着是骂、打,各种的催促、讽刺,各种的贬低、刺激轮番而来,有的家长说这是因为着急,替孩子着急,而着急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深深地焦虑。
担心孩子做作业拖拉会影响上课效率和考试进度,担心孩子这样的习惯养成以后是个不求上进的人,担心孩子做作业拖拉磨蹭会影响在班里的人际交往......正是因为种种的焦虑导致家长的情绪很容易爆发,就像原地爆炸一样。
前几天看到的一则新闻让我十分难受,武汉一名2胎妈妈辅导7岁食物的儿子写作业,写到凌晨1点,妈妈实在受不了了,情绪突然崩溃,拿菜刀砍伤孩子后自缢身亡。
我很心疼这位母亲,更心疼孩子,然而,打骂吼并没有让孩子写作业的速度就此加快,反而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一次次的打击和伤害。
那些刺痛心灵的言语正是自己最亲近的父母水旜来的,孩子们一面承受作业的压力,一面还要承受来自父母的言语伤害,甚至生命都要受到威胁,长此以往孩子从害怕写作业到躲避,再到后来的抗拒和自我放弃,父母的焦虑终将让孩子买单,这将是多么沉重的负担。
问题产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找不到根源所在。
作为家长,在孩子出现问题时最不理智的做法便是抱怨、生气、斥责孩子,紧盯问题的本身只会适得其反,以下3个方法不妨尝试一下,帮助孩子改变写作业拖拉磨蹭的现象。
1. “关键20秒法则”
“关键20秒法则”,是指当一个行为在20秒以内被启动时,消耗的能量越少,更容易让大脑接受。
想要写作业这件事情快速启动,关键在于任务要足够小,启动的能量要足够少。
在这里需要了解快速启动的三大原则:
(1)化“大”为“小”
把一个大任务化成好几个小任务,从小任务开始。比如今天的作业是书写10个生字并组词,可以引导孩子将10个生字分成三份,然后一份一份地完成,每完成一份给予孩子鼓励,继续完成下一份作业。
(2)从“容易的”开始
从易到难,由简到繁是学习最基本的原则,也是我们最能接受的方式,孩子也是一样的,哪一项对他来讲是最容易完成的,就从哪一项开始,每完成一项便会积累一份动力完成下一项。
(3)加入“静心”环节
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在写作业之前,孩子也许是刚从外面回来还沉浸在和小伙伴的游戏中,也许是刚离开电视机还在猜想下一集的剧情......
这时候需要带着孩子做一个小的静心任务,如随着音乐做一个手指操,做几个身体动作放松一下,冥想1分钟等,让孩子的心快速静下来回归到作业这件事情中。
2.“清单法”清空大脑
有时候,孩子会在完成书写作业时还在想背诵作业,写语文作业时还在想数学作业,这样会大大削减孩子写作业的专注度,这时,我们和孩子一起列出作业清单,让孩子看到今日的作业任务,而不是全部挤在脑袋里。
清空大脑,一次只做一件事。
在建立清单时应注意4点:
(1)先做简单的,喜欢的
(2)每天清单顺序基本固定
(3)孩子自己决定写作业的顺序
(4)孩子自己整理、检查清单
3.“打钩法”奖励大脑
完成事情时,大脑会分泌内啡肽,它会让我们体验到一种快乐感,这是一种奖赏。
在清单上打钩正是在强化这种快乐感受,孩子每完成一项任务就在清单上打个钩,直到清单全部都打上钩之后也就代表今天的任务全部完成,那是一份成就感,也是一份自信和努力。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需要在清单上打钩作为奖励大脑、奖励自己的方式,家长也不能无动于衷只当观众,家长要及时地给与孩子奖励,这种奖励可以是言语奖励,如“哇,完成了一项,你是个努力的孩子”,“呀,不错啊,这次的书写比刚才整齐了很多,妈妈看到你在努力。”
也可以是非言语奖励,一个大拇指、一个微笑肯定孩子,摸摸头、拍拍肩表达欣赏,都是对孩子的奖励和肯定。
孩子接收到这样的信息之后会更有信心,因为他得到了自己最亲近的人的肯定,也就有了继续努力的动力。
如此看来,只要认真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我们就能找到解决的办法,而解决的办法才是处于困境中的孩子最需要的。
在成长这条路上,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和支持,需要父母的鼓励和引导。
父母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引路人,这条路只能走一次,所以父母才是孩子最重要的人。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拳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