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1950年9月,随着朝鲜战局急转直下,中国出兵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渐凸显。对于由此带来的风险与代价,在中共中-央-领导层内进行了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深入的讨论。
通过讨论,中共中央正治局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不过,应该指出,这里所讲的“利益”和“损害”的大与小,是相比较而言的。
1、出兵与不出兵的利害?
从中国领导人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他们所企求的,并不是要从出兵参战中得到多少纯粹的好处,而是防止已经十分危险的局势不至于继续恶化下去,使自己在被迫作出选择、被动应战的不利形势下,尽可能争取到较为主动的地位。
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出兵还是不出兵,摆在中国领导人面前的都已经不是“两利相拳”,而是“两害相拳”的问题了。
就是说,在当时情况下,无论作出何种选择,都是要冒很大的风险,付出很大的代价。
问题在于,哪一种选择的风险与代价更大?这种风险与代价是可以避免的,还是不可避免的?与可能获得的(实际上是保住的)利益相比,值不值得如此冒险?在当时条件下,有没有可能对这一风险予以控制以至在一定程度上加以规避?
对此,中国领导人再三掂量,反复拳衡。
毛泽东分析说:
中国出兵的风险主要有两个:一是中国军队进到朝鲜境内后却解决不了问题,在战场上与美军打成僵持,甚至被打回国内来;二是美国公开对中国宣战,把战争扩大到中国境内。
在当时条件下,确实存在着出现这种最不利的情况的可能。毛泽东一开始就将这种最不利的情况摆出来,表现出他对战争极为慎重的态度。
不过,在接下来的分析中,毛泽东并没有被这种可能发生的最不利的情况所左右,没有让这种可能发生的最不利的情况影响以至支配自己的思维。
在他看来,除了最不利的情况外,还有更多的可能去争取好的结果;退一步说,即使真的发生了上述最不利的情况,那也是想避免也避免不了的事情,既然退无可退、避无可避,那也只能勇敢面对、慨然承受了。
战争决策从来就是风险决策。战争的特性决定它本质上是一项极其危险的活动。
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是从长期艰苦卓绝的战争中打拼出来的。这一代领导人从来就不惧怕战争,他们内心所担忧的,或者使他们在战争面前感到犹豫、踟蹰的,是这场仗到底该打不该打。
而一旦确定了参战是必要的和不可避免的之后,对于必将面临的风险和必须付出的代价,他们就会表现出很强的承受力。
中国领导人认为,若对手一定要打而我们不跟上来,那只会产生更大的风险,付出更为沉重的代价。
对此,周恩来作了分析:
第一,中朝是唇齿之邦,唇亡则齿寒。朝鲜如果被美国压倒,中国东北就无法安宁。中国重工业在东北,而东北工业半数在南部,都在美国飞机轰炸范围之内。如果让美军打到鸭绿江边,中国就不可能安心搞建设。第二,假如采取消极防御的办法,那也不行。消极防御也要花许多钱。修建机场及配套设施所费甚大,工厂搬迁将使许多生产无法按计划进行。鸭绿江500多公里防线,需要大量兵力防守,并且年复一年,看不到尽头。第三,美国沿袭甲午战争以来的历史,走吞并中国必先占领东北,占领东北必先占领朝鲜的老路。如果现在对美国不抵抗,一着输了,就会处处陷于被动,美国则会得寸进尺,一步步地制造并扩大战争,照计划继续推进。第四,朝鲜问题对中国来说不单是朝鲜问题,连带的是台湾问题,美国与中国为敌,把它的国防线放到了台湾海峡。如果朝鲜问题解决得好,使美国在这里受到挫折,也可以改变台湾海峡的形势。第五,美国一旦在朝鲜得逞,其气焰会更加嚣张,敌我力量对比会相距更远。再说,帝国主义在我们门口,中国人民在精神上也是受威胁的,中国周边国家和民族也会屈服在帝国主义手中,民主运动没有了,一切都按帝国主义如意计划做,同样要遭受灾难。总之,如果让美国任意侵略朝鲜而置之不理,企图以此来“推迟痛苦”,那么,“可以肯定地说,那时的痛苦会比现在更大,因此还是现在起而抵抗好”。
也就是说,与其该行动时不行动而使自己今后陷入更大的被动,还不如现在就冒一些风险去争取主动,避免更坏的局面发生。从战略上讲,这是合理的、值得的,也是战略抉择的题中应有之义。
按当时估计,出兵朝鲜有好坏两种可能:好的可能是给美国以挫折,让它知难而退;坏的可能是“敌人愈打愈眼红,打入大陆,战争扩大”。
2、能不能发展成世界大战?
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过5年时间,国际社会对于不到半个世纪就打了两次世界大战的记忆可谓刻骨铭心,对战争形态的认识亦形成某种定式,只要一提起新的战争,人们所能想象的就是世界大战,因为那时世人头脑里还没有“局部战争”这个概念。
朝鲜战争爆发时,世界上相当多的人,包括正治家、军人和普通民众,都不约而同地将这场战争与新的世界大战挂起钩来。
如李奇微谈到他得知朝鲜战争爆发消息时的感觉就说过:
“我们这些最先听到从世界另一面传来的不祥消息的人,内心里大都以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开始了”,“共.产當终于决定要一决雌雄了”。
这一看法颇具代表性地反映了美国军方、正界人士的典型心境。在中国,社会各界对朝鲜战争发展是否会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同样存在很大的忧虑。台湾的蒋介石集团则是喜出望外,以唯恐天下不乱的阴暗心态极力渲染“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的恐怖气氛,望眼欲穿地盼望这场战争迅速演变为新的世界大战,以便以此为契机实现“反攻大陆”的梦想。
中国领导人对此的认识和判断却相当清醒和冷静。他们的基本结论是:美国介人朝鲜无疑是引发世界战争的一个因素,但它还不至于马上导致新的世界大战。
周恩来指出:
美帝国主义总是想将世界大战一步步地推动起来,但现在还不能发动,主要原因是还没有准备好。如果现在发动,它有以下弱点:(一)战线过长。从阿拉斯加到波罗的海,由太平洋到大西洋。(二)运输线太远。(三)战斗力太弱。
美帝国主义要克服“太长”“太远”的弱点,必须要有相当时间建立各方的海军及空军基地。为解决战斗力太弱的问题,还要在不断发动的战争中操演。
总之,要有一个较长的时间才能准备好,才能放大胆地发动大战。根据以上情况,美帝国主义目前发动世界大战是不可能的,但其总企图是不断地由一个一个的局部战争推动为世界大战。
在我们方面,就要将它发动的战争,一个一个地打下去,使它不能发展为大规模战争。
这里,周恩来将朝鲜战争定为为“一个一个的局部战争”中的一个,不仅将其与新的世界大战联系起来加以分析,而且对二者作了明确区分。
他首次提出“局部战争”的概念,这是个创造。
这表明,中国领导人对朝鲜战争发展前景的判断是:
这场战争既可能成为导致新的世界大战的一个步骤,也可能成为遏止世界大战爆发的一个斗争焦点。中国应以积极态度加以应对,通过这场战争,使“美帝国主义更难于发动世界大战。即使发动起来,我们也有把握将其击败”。尽管中国领导人判定朝鲜战争是局部战争,并认为美国没有能力发动新的世界大战。但是,在具体分析出兵朝鲜风险时,毛泽东、周恩来显然又将战争威胁的程度和水平提高了一个等级。
他们在多个场合讲要准备美国大打、长打、打原子弹,讲朝鲜战争可能扩大为世界大战。这表明,在拳衡利害关系时,中国领导人对风险和代价是作了最大化的估量的,当然,同时他们相信,即使出现最坏的情况,中国也有决心和能力加以应对。
根据这一认识,周恩来提出对参战应有几种思想准备:
(一)如果美国挺而走险,这就是长期的战争,不能很快就结束,因而精神上准备要长期打。(二)要准备美国全面性的打,而不是局部的打。暂时搁下和平建设的计划,把一切力量集中起来扑灭已烧到门前的火焰。(三)要有勇气接受一些损失,同时争取减少损失。现在可以想到的,是敌人轰炸东北后,还会在鸭绿江边破坏我们的交通,破坏电力,进一步会来炸沿海城市。所以,现在就先要有准备,不能一点损失都没有。要有勇气接受一些损失,同时又加强准备,减少损失。
在对风险与代价作了充分估计之后仍然抱定这样的信念,无疑具有极大的精神动员和激励作用。对于即将进入一场有巨大风险且不可避免地要付出重大牺牲的战争的国家和军队来说,这是绝对必要的。
3、中苏战略同盟的第一个重大考验
中国领导人对出兵风险的评估,并不只限于在中美之间进行比较分析,在这之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自始至终都在发生作用,那就是中国背后有苏联的存在,有刚刚建立的中苏战略同盟关系。
苏联是当时世界上实力仅次于美国的军事大国,是东方阵营的首领。
在东西方两大阵营以冷战形式严重对峙的局面下,苏联是唯一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对美国形成有效制衡的正治军事力量。
美国介入朝鲜内战,首先是针对苏联的,它最为忌惮的也是苏联。
美国要通过军事干预朝鲜来遏止苏联势力的扩张,同时也十分担心并竭力避免由此而引发一场与苏联“最后摊牌”的全面大战。这样一个大的格局和环境,为中国领导人进行参战风险评估提供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参照系和国际战略背景。
1950年2月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毛泽东访苏期间与斯大林会谈取得的重要成果。
这一条约将中苏战略同盟关系以国际条约的形式固定下来,对于维护新中国的国防安全有重要意义。
毛泽东在条约签字后明确指出:
这个条约“定下来,就有了靠,可以放手做别的事”;“帝国主义如果准备打我们的时候,我们就请好了一个帮手”;“我们有了一个可靠的同盟国,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建设工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
中国入朝参战,是对中苏战略同盟关系第一个重大考验。
中国领导人考虑在朝鲜采取行动时,一个不可缺少的依托是中苏同盟条约的存在。在进行相关风险评估时,他们自然要将这个同盟关系放进去,并赋予它相当大的拳重。
对于苏联在朝鲜战争爆发后表现出的尽量避免与美国发生直接军事对抗的态度,中国领导人是清楚的,并从整个东方阵营大局出发表示理解,并没有提出过什么异议。
但中国领导人也认为,苏联的这种态度并不意味着它就可以置身事外。
实际上,中苏两国领导人都认识到,中国和苏联在朝鲜问题上有各自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中国可以为整个东方阵营的共同利益站到与美国斗争的第一线,但苏联理应作为其坚强后盾,起到为中国提供军事援助和遏制美国扩大战争的作用。
有苏联站在身后,有中苏同盟条约作战略保障,中国就有所恃。当中国出兵到朝鲜境内与美军作战时,美国就会出于对苏联的忌惮而不敢轻易将战争扩大到中国境内来,因为按中苏同盟条约规定,一旦向中国宣战,就等于触发了苏联加入战争的扳机。
这一情况,对中国领导人的风险评估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正如周恩来指出的:
“如果美帝国主义真正进攻我们的大陆,那就不只是中国一个国家的战争问题,我们和苏联已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一打起来,就是全面的打。美国如果敢不顾一切发动世界大战,我们就把这叫作铤而走险。”
斯大林当时也确实作了这样的承诺:
如果美国进攻中国,苏联必会履行与中国的同盟条约义务。
在敦促中国出兵的电报中,斯大林明确指出:
美国可能为了面子而被拖入大战,这样一来,自然中国将被拖入战争,苏联也将同时被拖入战争,因为它同中国签有互助条约。
他写道:
“对此应该害怕吗?我认为不应该,因为我们联合起来将比美国和英国更有力量。”
斯大林这一表态并不足以成为促成中国出兵朝鲜的决定因素,但是在当时,它确实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是中国领导人需要得到的明确承诺。
不难想象,如果没有苏联在后面撑腰托底,中国面临的战争形势将会更加险恶,参战的前景将更加严峻,一旦战争扩大,后果也将更加严重。这对中国领导人的决策和行动,是不可能不产生负面影响的。
4、秘而不宣的战争准备
朝鲜战争爆发后,特别是美国武力介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就确立了对朝鲜要帮的思想。
8月5日,毛泽东致电高岗,要求东北边防军“于本月内完成一切准备工作”,以便“九月上旬能作战”。
18日,毛泽东又致电高岗,要求他对边防军准备工作“加紧督促,务在九月三十日前完成一切准备工作”。
尽管当时中央尚未就出兵问题作出最后决定,但毛泽东已经意识到出兵不可避免,应着眼于应付最严重的情况,按出兵参战的实际要求,加紧展开各项军事准备。
所有这一切,都是在不动声色中进行的。
这期间,中共中央对加强保密工作发出一系列指示。
毛泽东亲自拟电规定:凡机密电报,均请注意用有线电,不准用无线电,以达到保密目的。只有非机密者用无线电,當正军均是如此。
他指出:“在此敌我斗争日益尖锐之时,保密问题值得引起我们极大注意。”
有关出兵朝鲜的军事准备,更属于要严格保守的核心机密。当时,除中央决策层外,當正军领导部门也只有少数负责干部了解有关情况,对于东北边防军集结地的东北地区省一级领导,同样秘而不宣。
9月间,中央军卫发现三起东北边防军人员泄密事件,周恩来亲自写信给高岗、赖传珠、邓华,就严格保密下达三条指示:
第一,边防军在特殊任务下,至少应严格检查指战人员来往信件,甚至禁止通信;第二,过去各种会议中,个人记的笔记,凡有关机密者,应一律收回烧毁,今后有关机密之会议,应禁止笔记;第三,应即在边防军全军中严格进行一次清查,凡是带有机密之文件,应集中指定部门,选择可靠干部负责保管,如在执行特殊任务时,任何有关机密者,不许随军带走,应由边防军指定地区集中保管。
直到9月中旬,美军仁川登陆成功,人民军陷于全线崩遗的危急时刻,中国领导人依然没有向外透露准备参战的意图。
9月20日,周恩来致电倪志亮,要他转告金日成,中国领导人赞同朝方提出的长期作战的思想,并请金日成“考虑在坚持自力更生长期奋斗的总方针下如何保存主力的问题”。
这里,周恩来意味深长地提出要朝方“坚持自力更生”,并称这是“站在朋友和同志立场上提出”的,而完全没有提及中国可能提供什么样的直接援助。
同日,毛泽东看到高岗9月18日发给倪志亮并中央军卫的电报,内称:
估计我军进入朝鲜境内以后,鸭绿江桥可能被炸,部队庞大的供应将依靠公路汽车为主。我们对朝鲜公路、铁路情况了解甚差,请向朝方要一详细的公路线路图并注明各地桥梁宽度、水深,以便准备和筹划器材。
毛泽东对高岗未经请示便发出这一电报很不满意,认为这透露了中国军队入朝参战的意图。
他立即把这个电报批给周恩来,指出:“这种电报打得很不好,去一电制止,请阅发。”
9月23日晚,毛泽东在颐年堂与民主人士梁漱溟谈话。席间,梁漱溟谈到最近到东北参观的见闻,称他在旅顺、大连听说美苏飞机在附近上空相遇冲突之事,并见沈阳已施行夜间灯火管制,似乎战争即将爆发。
毛泽东对他说:尚不至有战争,因为我们不想打仗。
直到10月5日中央正治局决定出兵参战之前,中国领导人与朝鲜方面往来各电,均未谈及中共中央正在考虑和准备出兵的问题。
这表明,尽管中国领导人早就确定了对朝鲜要帮的思想,但是,不到行动的最后时刻,中-央-领导层始终保持备而不宣、只做不说的姿态。
除了保守秘密,不让敌方引起警觉,从而丧失行动突然性外,也有争取更多时间进行出国作战准备,以使一旦采取行动时更有把握,还有不让友方因了解中国军队即将出兵而产生某种依赖情绪,影响其“坚持自力更生长期奋斗”方针的考虑。
这一审慎做法,为中国出兵的决策和准备留下了必要的机动余地和弹性空间。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