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来在听阿杜的老歌
你有多久没有看过那片海
你到现在对自己究竟多明白
总是不服输,永远要比别人快
在你前方是否有你要的未来
想到我们的过去,都让人感慨
希望所有好朋友都能站起来
日前看到省商务厅公示,演达大道港惠商圈入选第二批广东省级示范特色步行街(商圈)。
可以说,港惠能入选省级示范特色商圈,真的给疫情后期压力巨大的惠州长了脸,捍卫了珠三角老五的尊严。
但在高兴之余,忽然想到——这不是评选特色步行街+商圈的吗?
怎么只有商圈,没有步行街的影子呢?
忽然想到,近来好多市民朋友都表示——我有好些年没逛过那条曾是惠州最繁华的街道——步行街了。
步行街1997年开工,1998年竣工,立即成为惠州炙手可热的商业中心。为啥?
三大先天优势让港惠、华贸金山湖看到想自闭——
第一、北承国家级5a级景区惠州西湖天量客流
惠州西湖从有统计的时代开始,就是700万的接待量,而2015年起,年接待游客均超千万;2021年春节期间全省景区预约人数排名第二。
西湖步行街最古老的创富故事就是一位摆小摊卖粽子的大嫂。就两个箩筐,一天只出摊半天,一天能卖三四百个。没几年就在老家起了小洋房。
第二、步行街位处千年府城腹地
不说别的,步行街旁边就有多少文保单位?如钟家祠、余家祠、凌家祠和叶家祠等……看地图怕是密密麻麻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给步行街注入了文化内涵,吸引了更多游客
第三、步行街南连水东街
步行街短了点,延长个几十米,就能到东江边,文笔塔。过江就是如今惠州夜经济的代表——水东街。
晚上不常出门的市民可能不知道,这是整个惠州夜间经济最活跃的街道。社消零比港惠还高。
步行街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产物,在规划设计理念上就存在诸多不足,既不仿古,也不现代,规模既小,交通又不行,但是,这只是开了上帝视角才这么说的,当时建设的时候可没人知道中国会发展那么快,惠州会发展那么快。
在步行街故步自封的二十年里,时代发生了巨大变化、商业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惠州发生了巨大变化——花边岭商圈百佳、人人乐相继倒闭,天虹苟延残喘,银座无力挺进,而华贸港惠相继崛起,隆生广场苦心经营得见曙光、金山湖片区商圈新锐破圈指日可待……
唯有步行街毫无变化。
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铺租向华贸港惠比肩,客流不如人家一半,于是现在连环城西路的商铺都出现了闲置的现象。
这里要说一句——实体店铺不是被网店干死的,而是被二手房东害死的。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惠州步行街简直无可救药,但理性客观来看,惠州步行街依然是惠州位置最好的商圈——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国家级5A级景区,人流量至少在2-3万/日,节假日翻倍。
步行街、西湖丽日是西湖周边唯一的购物地点。
这意味着什么?
这已经不是天上掉馅饼了,而是直接下金砂!
人流量每日最低两万的地带,商铺还大规模亏本的,找遍全国也就仅此一家。
如果还不明白的话,我就换个说法,假如港惠明天不开门了,他们的人流量估计会掉到几百人。但步行街和西湖丽日不会,他们门口经过的人流量依然还是过万——即便他们什么都不干。
所以,步行街、西湖丽日运营成今天这个样子,确确实实是自身的问题,是我们惠州人的问题。
惠州步行街应该改、必须改。问题虽然在步行街自身,但根子却在它最大的金主——惠州西湖。
步行街缺少什么?或者说痛点是什么?
交通不便、车位极度紧张。这同时是惠州西湖的痛点。
步行街面对那么大的人流,却留不住游客一毛钱,为什么?
商业形态低端、单一,别说消费,大部分人连看都不会看一眼。
平湖门过斑马线那里,桥西市场,是全惠州商铺位置最好的地方。可惜几个小摊贩卖的是糯米糍,生意不错,可惜西湖品牌就是被她们砸的。
不过换个角度来看,这也是好事,以后升级改造起来,搞个精品店,保障下食品安全卫生,就能把西湖美食品牌树立起来。
为什么搞步行街就要先实施西湖及周边区域更新优化?
因为谋事干事必须有系统思维,简单地实施步行街改造,动的都是面子上的问题,根源上的问题不解决好,依然发展不起来。
西湖及周边区域更新优化第一阶段要干的事,就是把畅通交通,打通西湖、步行街的任督二脉。
第二阶段,就是把历史文化注入步行街。这就需要大手笔来推动了。
钱从哪里来?
企业。
但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步行街的业主——全盘改造升级会暂时影响收入,这个损失没人想承担。但不承担这个成长的阵痛,步行街的租金就永远上不去,不但租金少,商铺的价值也不高。
这就是步行街的死循环。
这个时候,考验的就是业主的眼光和正府的决心的时刻了。
大家说,怎么才能说服步行街的业主支持大规模升级改造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