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有一次陈江平贪玩,让叔叔代写了病假条,就跟一个阿姨出去玩了,一天没去上学。后来老师家访,母亲知道后就严肃地教育了她,父亲虽然没有开口批评她,但看起来非常生气,“在父母眼里,撒谎和骗人是一个绝对不能被容忍的事情,这是原则问题”,陈江平说自打那以后,自己再不撒谎,这种家风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渐渐成为自己人格中一种坚定的存在。
陈江平在父亲的影响下,也养成了勇敢直率的性格。在“文革”中,她也曾做过一件让父亲很感动的事。武汉“七·二〇”事件后,很长时间父亲一直被关在北京,生死不明,音讯杳无,家里人非常担心。
陈江平那时候十五岁,只是个初中生,看着母亲和家人每天焦急的样子,她决定独自去北京找父亲。她给母亲留了一张字条,偷偷离开家,一个人扒上了走走停停的火车,三天两夜才到了北京。到了北京,她也不知道找谁,费尽周折终于在有部队看守的海运仓后小楼找到了父亲。
“我激动得不行,但一听到他的声音,心就放下来了。”“见到我时父亲非常意外,表情惊讶地问我怎么到这里来了……”,虽然父亲当时没多说什么,但是多少年之后还会不时感叹:当时你怎么敢一个人跑过来?
后悔没有多陪父亲
在和儿女的相处过程中,陈再道既坚持自己的观点,又能充分尊重儿女的选择。无论是择业还是个人大事,陈江平全是自己拿主意。而父亲也每时每刻都用他那种正直的性格影响儿女,遇到一些他不能赞同和理解的问题,他还是会和儿女争论。“有不少事当时我们觉得他不合时宜、观念过时。但事后回头看时还是我们过于冲动草率了。不过只要不触犯原则性问题,他也不会执意干涉儿女的决定……”
退休后,只要身体允许,陈再道就会到各处走一走,看一看,察访民生,了解民情。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等革.命老区都留下过他的足迹,只要看到还有乡亲们生活困苦,他都会痛心不已,想办法帮助解决困难。他每天早早就起床锻炼身体,平常一有空,就总爱拿个放大镜看报纸。
去世后,按父亲的心愿,子女将他的墓安置在湖北麻城,清明时他们都会去扫墓。陈江平感慨,作为子女,能为父亲做的事情很少,父亲生前从不宣传自己,写的回忆录里很大篇幅都是在讲战友们。对父亲在战争年代的经历了解太少是儿女心中的巨大遗憾。 6/14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