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朱由检比较
朱元璋朱由检分别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和亡国之君,朱元璋出身平民,早年的生活流离失所,饥寒交迫,为了能活下去,朱元璋甚至是剃度出家,可以说朱元璋是一位非常了解人民疾苦的皇帝,是一个从社会最底层一步步走上皇位的人。而朱由检出身皇家,一生之中没有受过朱元璋那样的疾苦。朱元璋朱由检有着相同之处,也有着很多不同。
朱元璋朱由检的相同之处在于两个人都是大明王朝的皇帝,虽然一个是雄才大略的开国皇帝,另一个是无力回天的亡国之君,但是两个人都是有所作为的皇帝,朱元璋创立了大明王朝,而朱由检则希望可以改变大明王朝的颓亡之势,两人都是想要有所作为,而且都积极的付诸了行动,这一点上两个人是相同的。
朱元璋朱由检不同之处要比相同之处更多一些,首先,两个人的经历上就存在着差异,而由于个人经历上的差异,使得两个人对生活和人性的理解也存在着不同。朱元璋出身贫苦,历尽艰辛才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可以说曾经是生活最底层的人,并且经历了动荡的社会,经历了战争,在战场之上冲锋陷阵,在建立明朝的过程中历尽坎坷。而朱由检自幼生活在皇家,虽然也许曾经看到过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但是个人经历无论如何也不能与朱元璋相提并论。正是由于个人经历的不同,所以两个人在思想和能力上也存在着差异,朱元璋称得上是雄才大略,而对朱由检用这个词就有点勉强。
两个人的最终结局也不同,朱元璋寿终正寝,活了71岁,而作为亡国之君的朱由检吊死煤山的时候只有34岁。
明朝末年,朱明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内忧外患的危局使崇祯皇帝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此时关外清军虎视眈眈,西南张献忠一路沿湖北、湖南夺关占地,准备全面占领四川;更严重的是李自成已西进潼关,占领西安,控制了西北,整顿兵马要直取北京,大有称王建国之势。国家社稷危在旦夕,如果此时崇祯皇帝拳衡利弊,当机立断,迁都南京,以徐图卷土重来或许尚可保住江南的半壁江山,明朝也许不会这么快就灭亡。但是崇祯皇帝却迟迟犹豫不决,一味的坐以待毙,终于断送了大明江山,自己也落得了个吊死煤山的可悲下场。
更令人疑惑不解的是首先提出南迁之议论的不是别人正是崇祯皇帝本人,那么他为什么又迟迟不肯南迁呢?他是真的不想南迁吗?崇祯十七年的正月初四,崇祯皇帝急召大学士及首辅大臣陈演、魏藻德、丘瑜等大臣到御书房议事,讨论兵部兵科给事中吴麟征、陕西总督余应桂和蓟辽总督王永吉三人提出的速调吴三桂入京勤王的三道紧急奏折。这本是一个拯救危亡的折中方略,虽然不得不因此放弃山海关,但能避免京城落入李自成之手。
然而,崇祯皇帝却踌躇再三,不能当机立断。面对外患,如果弃地守京,就会落下丢失国土的千古罪名;面对内忧,坐以待毙,又会蒙受失正于寇的奇耻大辱。这个两难的选择使他犹豫不决,他还一心想作名垂青史的圣君呢,这种失地失国的重大罪名朱由检是不愿意去承受的。因此,他把这个皮球踢给了这些大臣们,试图让大臣们正式提出动议,然后他再顺水推舟作个表态,免得承担历史责任。可是,这些长期生活在皇帝身边的大臣个个老奸巨滑,他们早都猜透了皇帝心里打的小算盘,竟无一人站出来表态!崇祯从他们口中得不到自己想要得答案,最后只好决定:“早朝廷议公而决之”。
于是,正月初九的早朝上,众朝臣展开了唇枪舌剑的争论,一派主张弃地守京,另一派主张决不弃地,结果相持不下,不欢而散。那么,主张决不放弃一寸国土的臣子们,真的是心口如一誓死报国的忠臣吗?不然。当时的内阁首辅大臣陈演就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他想,自己当廷表态不弃国土,日后就逃脱了丢失国土的罪名。而他后来又不公开反对“弃地守京”,则是遵照崇祯皇帝的心思。另外,说不定有朝一日秋后算帐,这个刚愎自用又心胸狭窄的皇帝,为了开脱自己的罪责说不定会找一个因弃地守京而丢失国土罪名的替罪羊,而他陈演最好则是明哲保身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