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子让我给他洗石更了 给十五岁的儿子洗澡很尴尬
晚上,在跟儿子洗澡时,几乎都会上演着这样一幕:老公在楼上放好了水,大声叫喊“冲凉啦!”然后就等待儿子洗澡,我在楼下,配合着催促儿子“冲凉啦!”然后儿子不紧不慢,到处找着今晚要陪他洗澡的玩具,有时候聚精会神地看着电视,当我们的话是“耳边风”。为了让儿子尽快配合我们,我经常是对着他说:“我上楼啦,byebye!”然后儿子就会尽快地跟在我屁股后面上了楼,或者我直接抱着他上楼。上楼后,儿子也是东搞搞,西搞搞,就是不去洗澡,然后我只好拿来毛巾,先跟他洗脸,有时候,洗好脸后,儿子将玩具丢进盆里,会配合洗澡,但有时候就是不肯进,老公就会拿出棍子吓唬他,为了避免老公动武,我会选择抱着儿子进冲凉房。然后跟他洗澡。
洗澡,真的要看儿子的情绪,情绪好时,非常配合我们,情绪不好时,洗好了头,就不肯脱裤子,然后使劲浑身的力气,用脚使劲撑住盆边不肯到盆里洗澡,夏天还好,冬天,我们真的是使劲浑身解数想办法尽快给他洗,当然,我也是为了让他少遭或者免遭老公的棍棒之苦。
现在我们发现,儿子不配合洗澡时经常是他犯困的时候,所以,我们现在都尽量提早跟他洗澡,然后,也尽量耐心地等他找好玩具,搞完这搞完那后洗澡。这样子他基本上比较配合,或者我单独跟他洗澡时他也会比较配合,但是耐心等待,我们还没有完全做到,也会催促。今后还要对给儿子一点等待。
今天很不容易洗了一次澡,而且还是在厕所洗的,感触良多,特谈一谈洗澡。
我们南方人和北方人都一样,对洗澡都没有一种深刻的影响,洗澡跟吃饭差不多,你饿了会想到你要吃饭,而不会觉得吃饭生死攸关,吃饭不会影响你的思想,同样洗澡不会影响你的大脑皮层。

儿子让我给他洗石更了 给十五岁的儿子洗澡很尴尬
但当我们交换了坏境,思考的方式就变了,比如我初到陕西,我妈在电话里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儿子,洗澡了吗?”,我第一学期放假回家,遇到的所有人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几天洗一次澡”。洗澡忽然间就变成了一件全球都关注的事情了,跟洗澡比起来,我感觉陕西的秦兵马俑、古城、大雁塔都弱爆了。
而且北方人似乎都觉得广东人对洗澡有着一种变态的热爱。军训期间,我两天洗一次澡,已经不好意思跟高中的同学说了,结果有一次,我盛情邀请同院的陕西同学去洗澡,他说了一句颠覆了我十几年对洗澡观点的话,我把这段话换成了A和B的对话:
A:今天晚上不用军训,去洗澡吧?
B:洗澡?!!!不去!!
A:为什么?
B:你想想我十八号才去洗澡了,今天才二十三号你就叫我去洗澡?!不去
当然写这段话的目的不是讽刺,而是为了衬托出我的“变态“。其实我有一个更好的词语来代替这个”变态“,病态。
为什么称作病态呢?我再举一个小小的例子,我从初中开始住宿,这六年的住宿让我发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就是每当学校停水了,威胁到我们洗澡自由的时候,我的同学们,包括我,都会不断地寻求各种洗澡的方式,我们尝试过洗消防栓里的水,天台雨水池里的水,而且次数还不少。记得有一回,女生宿舍楼没水了,大批女生攻占了男生宿舍楼,浩浩荡荡的取水队伍,即便是来回十几楼的高度,也阻挡不了女生的狂野。
要是所有洗澡的梦想都破灭了,我们就会开始想中毒似的,上晚自习浑身不自在,好身上爬满了虱子,蟑螂什么的(不过广东的蟑螂确实多,特别是下水道,密密麻麻的),自习效率特别差,晚上回到宿舍各种失眠,互相问问,回答是没洗澡。其实想起来也就是一个晚上没洗澡,至于吗?从一个广东人的角度来回答,我觉得虽不合理,但合情,想想,你小的时候,在外面玩,你爸妈把你叫回家的理由基本上是回家洗澡,你觉得有时候一天的分界线就是洗澡,洗澡多好,身体干净,身心舒服,何乐而不为?如此,它便成了一种类似于吃饭的东西,一旦有人告诉你,不能吃饭了,你就会恐慌,你会想你会不会没力气,甚至于想会不会去见马克思?于是我们对洗澡的热爱也就变成了一种病态。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