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的乐山,春意渐浓,阳光正好。17日下午,家住乐山市中区棉竹镇龙滩子村二组的祝华相老人在儿媳的搀扶下,到院坝里晒太阳。
74岁的祝华相,早年丧妻,儿子在10多年前去世。老人命途多舛,但村里人说他还是挺有福气的,因为他有一个好儿媳。儿子去世后,儿媳撑起了这个家,悉心照顾患病的他。
公公每天晚上要吃我奶才能睡 公公每天晚上要着
17日下午,记者走进祝华相老人的家中。普通的砖瓦房里,房间陈设简单,但整洁干净。在院坝下面还有一大片地,绿油油的青菜、豌豆苗长势喜人。这些菜都是祝华相的儿媳胡素容种的。
见有人来访,胡素容赶紧给大伙泡茶抬凳子,待人热情,做事儿麻利,是记者对这个44岁女人的第一印象。
坐在一旁晒太阳的祝华相乐呵呵的,说起自家的儿媳老人就会反复地说:“对对对(乐山话好的意思),胜似女儿!”
胡素容听到老爷子的夸奖笑了起来,“我们相处就跟两爷子一样的(父亲和女儿)。”
胡素容和这家人的缘分,是从1989年开始的。通过亲戚的介绍,胡素容认识了丈夫。两人恋爱后,于1992年结婚。1994年,胡素容生下女儿。
那些年,丈夫为了养家常年在外打工,家中就只有胡素容和女儿,以及丈夫的3个妹妹,还有公公祝华相。当时,3个小姑子最大的16岁,最小的仅11岁。丈夫不在家,胡素容就照顾起了这个家,她和公公、小姑子相处融洽。
胡素容是夹江县甘江镇人,家里有5姊妹,在她4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把胡素容5姊妹拉扯大。
而公公祝华相家中,也有相同的情况。多年前,祝华相妻子去世,他一个人将家中4个子女养大。
有这样一位普通妇女,她细心照顾患病的公公,用善良和勤劳,执着和坚韧诠释了中华儿女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她就是盘龙街磐石社区道的谭宗卫。
11月15日,阴沉的天不时吹来阵阵冷风,走进谭宗卫家的美容店,她正忙着为顾客美容。“公公在楼上坐着。”谭宗卫说。
16年前,20岁的谭宗卫嫁到了婆家,尽管婆家经济条件一般,但夫妻俩相敬相爱,公婆待她如亲生女儿,她也一直恪守“百善孝为先,孝为百行源”的传统美德,与公婆相处融洽。
去年5月的一个夜晚,公公冉丛碌突感口渴,半夜起床喝水,突然晕倒在沙发上,倒下时发出的声音把婆婆惊醒了,谭宗卫也连忙起来查看,见到冉丛碌脸色煞白,急忙拨打了120电话。
“当时看到公公昏迷不醒的样子,真把我吓了一跳,120救护车来了,我们就急急忙忙地把公公送到了县医院。”谭宗卫说。
“公公患有多年的高血压,一直靠吃降压药稳定,前几天治疗高血压的药吃完了,没抽出时间去买,会不会是停了几天药导致的?”在去医院的路上,谭宗卫心里暗暗责怪自己的粗心。
一语成谶,县医院医生检查了冉丛碌的情况后得出结论:冉丛碌的突然昏迷是由高血压引发的中风。
得到医生肯定的答复,谭宗卫更加自责了。
一个星期后,公公的病情仍没有好转,看着在重症监护室里躺着的公公,谭宗卫默默发誓:“我一定要治好公公。”
于是,谭宗卫立马拨打电话从万州三峡医院请来了专家,准备把公公从县医院转移到三峡医院去接受治疗。
“他的情况太严重,路上的颠簸他身体受不了,让他继续待在这里治疗才是最好的选择。”检查了冉丛碌的身体状况后,三峡医院的医生说明了不转医院治疗的原因。
既然转不了院,那就继续待在县医院好好治吧。“看着公公那个样子,我就恨不得能替公公分担所有的痛苦。”谭宗卫说。
在医院那段日子,谭宗卫一天到晚如陀螺一般“连轴转”,公公大小便失禁,谭宗卫就为其端屎端尿,公公嚼不了东西,谭宗卫就熬米糊给公公喂,在谭宗卫的细心照顾下,半个月后,冉丛碌终于从重症监护室转到了普通病房。
为让公公赶快好起来,谭宗卫有空就陪公公聊天,开导他,让公公开心。
“只要公公好,辛苦一点无所谓。”看着公公渐渐恢复的身体,谭宗卫欣慰地说。
冉丛碌中风后,右半边身子不能动了,每天都坐在轮椅上,由于缺乏运动,体重有增无减,给公公擦洗、换衣服、换床单、做饭都是谭宗卫的活儿,但她从不叫累,也不嫌麻烦。有时候,公公卧床时间太长,背部有些痒痛,谭宗卫就帮公公涂药,缓解公公的痛苦。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