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公公一晚上要小丽七次 好恨公公有害我睡不着
从字面上的意思看,老就是长,公就是男性,那么老公,字面上的意思当然就是年长的男性,也就是所谓的“长者”。三国志中有言:“艾功名以成,当书之竹帛,传祚万世,七十老公,反欲何求!”,显然这里指的是邓艾伐蜀成功,七十岁的长者便要青史留名,百世流芳。由此也可以看出直到魏晋两朝,老公还完全没有跟宦人贴边的意思,不然邓大爷功成名就,忽然就要被割掉小JJ才能“书之竹帛”,岂不是扯淡么?
然而到了南北朝,五胡当国,国将不国,斯文不再。老公这词里有老又有公——老的,公的,怎么看就都不太像个尊称了。于是等到著名军体拳达人高澄(注1)之弟高洋篡位受阻时,他对自己的干叔叔高隆之发出了灵魂拷问:“你这个徐家老公!”(注2),然后一通天马流星拳。老公一词,也在这一时期里逐渐带上了些许贬义。
帝将受禅,大臣咸言未可,隆之又在其中,帝深衔之,因此大怒,骂曰:`徐家老公',令壮士筑百余拳,放出。——北齐史·高隆之传
既然带上了贬义,那么咱们文化人自然就要少用这个词。于是到了宋代,文化人之间互相尊称多用“X丈”,而丈人、老丈的用法也慢慢变多,老公之说,则越来越少。《能改斋漫录》载苏轼门客称其为“长公”,称其弟苏辙为“少公”,显然是刻意避开过这个“老公”的。
今风俗日以偷薄,士大夫之猿浮者,于尺赎之间,益出新巧,习贯自然,虽有先达驾实之贤,亦不敢自拔以速嘲骂。每诒书多至十数纸,必系衔,相与之际,悉忘其真,言语不情,诚意扫地。相呼不以字,而云某丈,僧紊人称,无复差等,观此其少愧乎!——容斋随笔·卷十五
“老公”没落了,出现于唐代的“老婆”也没好到哪里去——这个原指老年女性的词儿在宋代南迁过程中逐渐把老字给虚化掉了,慢慢变成了妻子的指代词。而到了元明时期,“老婆”词义基本被固定了下来——《金瓶梅词话》中.出现了257次“老婆”,其中245处指的都是配偶。可见此时虽然“老婆”两字还可以指代年老女性,但词义已经基本固定了。而与之相对的,则是老公这个词也逐渐成为了对丈夫的指代词。
你在京中娶了一个小老婆,我在家中也嫁了个小老公,早晚同赴京师也”——冯梦龙·错斩崔宁
直到此时,“老公”跟太监依然没什么瓜葛——不过你别担心,马上他俩就要发生关系了。明代北京人尊称太监为公公,那么年高位重的太监,显然就是老公公了。这个词跟老大人、老太爷一样,原本是个敬称,公公俩字是个叠音,读来读去,就变成了老公。
本来到这问题也不大,老公公并非一般人能用的,你起码得混到相当高的一个级别——比如说,九千岁之类的——才能当得起一声“老公公”
一大臣于正德中上书太监刘瑾云:`门下小厮某上恩主老公公。'王世贞·觚不觚录
但是语言学里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叫做词义弱化。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形容词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变弱——当然,现在看来,不止形容词,任何被滥用的词语都会有这个问题——比如女神,以前是实实在在的神仙,现在泛滥了之后是个长相6分的妹子都可以蹭个边。那么老公显然也没逃得过这个规律,就像太监一样,原本是高级宦人才有的称谓,最后硬是变成了一个统称
梅问:“汝何由识路?”差言:“我蓟州人,非有导者,安得入?”问:“导者谁?”曰:“大老公庞公,小老公刘公。”——明史·卷二百四十一
小名张五儿。有马三舅、李外父令随不知姓名一老公,说事成与汝地几亩。比至京,入不知街道大宅子。一老公饭我云:‘汝先冲一遭,遇人辄打死,死了我们救汝。’畀我枣木棍,导我由后宰门直至宫门上,击门者堕地。老公多,遂被执。——明史·卷二百四十四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