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与后妈在厨房情不自禁 我和后妈一天三次很爽
曾经有个段子,说是一个向往大海的内地人第一次来到海边,望着波澜壮阔的海面放声抒怀:大海啊,母亲!话音未落一个浪头扑过来,把这人打得一脸懵,只好悻悻地补上一句:原来是后妈!
相信大家小时候可能都听过不少关于后妈的可怕故事。
我儿时听外婆讲过许多这类故事。记得比较清楚的一个,是一户人家有两块田地需要两个孩子去守护,一块是瓜田,一块是葱地。后妈派自己亲生儿子去看守瓜田,分派继子去看守那片大葱。
结果几个月下来,那个亲生子因为天天吃瓜,变得很瘦,倒是每天只能嚼葱叶的继子长得又高又壮。
外婆给我讲这个故事可能是想告诉我后妈总是偏心的。而小时候的我听了这故事,却对为何香瓜会让人瘦而大葱能让人强壮充满疑惑。
如果可能,我宁愿消瘦,也想天天蹲在瓜窝棚里,守着一堆又甜又沙的香瓜啃个不停。
外婆故事里的后妈还算好的,她只是偏心,有点儿类似灰姑娘的后妈,把好的机会留给自己的孩子;相比之下,白雪公主的后妈就太过恶毒了,因为她为了让自己成为举世无双的美丽女人,挖空心思要害死白雪公主。
不知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的民间传说,以及人类共同的童话,会有那么多关于后妈的故事流传下来?
莫非我们的孩子需要这样的童话故事?或者说,人类的心灵需要“后妈文化”?
格林童话中的《亨塞尔与格莱特》可能大家都熟悉。
故事大致的情节是兄妹二人受到后妈的嫌弃,被父亲送到深山老林里等待自生自灭。
二人很幸运地发现了一个用面包和糖果搭建的点心小屋,然而这不是什么甜蜜小屋,而是女巫的伎俩。
亨塞尔和格莱特在遭受继母的黑手之后又落入女巫的魔窟,可谓历经坎坷。
最终兄妹二人用智慧和胆识烧死了女巫,并获取了许多珍宝,带回家中与父亲团聚,从此过上了幸福富足的生活。
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在他的著述中,非常精彩地分析了女巫的面包屋所揭示的心理意义,他认为女巫为孩子们准备的甜美丰盛的糕点,象征着母亲的溺爱。溺爱会妨碍孩子的独立,冷酷和溺爱在性质上是相同的。
也就是说,后妈用冷酷逼走孩子,而女巫用溺爱的糖果继续坑害着孩子。
事实上,冷酷与溺爱,都是母亲们对孩子经常使用的姿态。
请注意,是母亲,而不是后妈。
人类的幼儿是“子宫外的胚胎”,有一个漫长的成长期;这种情境提升了母亲对孩子的重要性,并增强了孩子对母亲的情感以及心理上的依赖。
母性的力量在于它对孩子有着强大的支撑力,然而往往也会阻碍孩子独立,最终将孩子逼进精神死亡的深渊。

我与后妈在厨房情不自禁 我和后妈一天三次很爽
母性既有培育生命的正面力量,又有吞噬一切生命致其死亡的负面力量。虽然这种双重性未必表现在每一位具体母亲的身上,但人类母亲在精神深层是具有这种倾向的。
德国心理学家诺伊曼在他的《大母神》一书中描述到,大母神的基本特征指的是女性作为大圆、大容器的形态,它倾向于包容万物,万物产生于它并围绕着它、服从于它。
作为母亲的原型,大母神具有死亡与重生的双重性,就如同易经中的坤卦,反映出土地般象征生与死的神秘性。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