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医生这个职业,每天都是跟生病的人打交道。对他们来讲,每天都扛着巨大的压力,弄不好还会染上人命人司,以至于现在医生更是跟患者打交道的时候小心翼翼,除了工作之外,也没多少医生愿意跟患者交朋友。
另一方面,患者也总会因为对医学报以过高的期望,认为医生就是万能的,一旦觉得治疗效果有限,就会对医生产生强烈的质疑,变得很不理性。甚至有些病患,仅仅是因为自己等待的时间较长,觉得医生看诊的时间太短,就觉得自己的付出不对等,越想越卫屈,就会投诉。
大多数病人,会觉得很多医生面无表情,很难成为朋友。
我朋友告诉我,她常常一天坐诊的时候,要看一百多个病人,不是她冷冰冰的不愿意和病人交流,留给和病人交流的时间,只能以短短的几分钟来计算。
她还和我说过,她对太多的病人说过,孩子感冒发烧这类病,大多不用住院治疗。
但很多病人购买了商业保险,不住院就不能够报销费用,所以还是会选择输液治疗。
很多时候,人们抱怨,过度医疗导致医疗支出过高,其实更多是患者自己对自身的健康状况并没有特别清晰的认识,过度依赖医院和医生导致的。
但如果你,确实觉得不能和医生成为朋友,其实也不用强求。但你为了真正能对自己负责,做重大医疗决策的时候,不至于让自己事后留有遗憾,真的需要“学习做一个病人”。
做病人这件事,真的是需要学习的。我有一个学工科的女性朋友,真的是把自己的身体健康当成功课来研究。可以说她对自己每一项健康状况的异常指标,都花了心思来研究。
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她几乎达到了能为自己准确判断病情的程度。
记得她怀孕初期,下身有出血症状,医生都觉得是先兆流产,原因还在检查中时,她根据自己的既往病史,和医生沟通交流的时候,怀疑是自己一个过去的旧疾,在怀孕后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后的新反应。
最后检查结果,果然如她所料。
这就是非常优秀的病人,她所能达到的高度,真正的可以和医生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彼此信赖协作,实现了“医生是把病人背过河”的痊愈之旅。
如果你也没有我这个朋友的学习能力与耐心,还有最后一个方法可以帮到你,只要付出相应的时间去落实,你就会发现,也许“学习做一个病人”真的没那么难。
有一本很棒的书叫《医事:关于医的隐情和智慧》,作者是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大的博士生常青,也曾去美国做过博士后,现在已经是知名跨国药企的高管,很多人评价这本书是最好的就医手册。
如果真能做到,常青所提的“学习做一个病人”应该做到的几件事。
那么就算你跟医生不是朋友,也能够在彼此相遇时,成为共同对抗疾病的最好合作伙伴。
首先,要为自己准备一个看病清单。
具体包括自己现在症状的具体状况以及什么时候出现的这类关键信息。同时还要包括自己的健康史,对自己现在正在吃的药物以及过去的就医经历。
个人觉得,这些内容仅仅是看病的时候提供有点不现实。
一般去看病的时候都是身体欠佳的时候,没有精力也没有体力去归纳整理这些东西。
所以平时就要为自己撰写健康日记,坚持对所需内容进行记录和归纳,关键的时候才能用得上。
其次,和医生面对面沟通的时候,针对自己的情况提问。
我觉得哪些问题最为重要,和医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有效沟通,同样离不开自己的事前准备。
通过网络以及书籍查询,对一些疾病建立初步印象,针对自己的情况提问,医生也能更有效地提供帮助。
第三,选择治疗方案时,一定要及时水旜自己的感受。
表达的越充分,医生越能理解你的感受。同时会根据你的感受,建议最适合的方案。
就医这件事,不管是身体状况还是经济水平以及心理感受,最终在自己承受范围之内做出的选择,才是最恰当的选择。
我们学习相关的医疗知识,不就是为了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捷与舒心吗?
愿健慨敚伴身边,成为最懂我们的知己。学会和健康做朋友,真正让自己的活法,达到理想的境界。生命不仅仅是活着就行,更应该是活得舒服、活得健康、活得明白。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