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娇妻被邻居老伯骑小说 妻子沦为老头同床保姆 老婆淑敏和邻居老头
一个人狂欢与一群人的孤独。在我们这个时代,这一个奇怪的悖论。
在哲学上,孤独代表着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一个人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孤独,那是智慧与修行都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呈现出的澄明的生命品质。
活在我们这个时代,互联网极大地缩短的距离,也极大的扩张了距离。
只要你愿意,你可以让整个地球变成老子所说的“小国寡民”,鸡犬相闻,但老死不相往来。每个人可以独立成一个王国。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的“小王子”。
只要你愿意,互联网又能提供的是一个无限广大的社交圈,纷扰、沸腾的人际互动,展示了一个博大的人群星空。看一颗星的光,可以折射出无数星的光,观无数星的光,可以看到众多星的喧嚣。
但是,悖论就在这个“愿意”里诞生。
青年时代,一位修习文学创作的朋友推荐我读《瓦尔登湖》,透过梭罗的眼睛,感受瓦尔登湖的春夏秋冬,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一个人可以拥有的完全独立于世的精神氛围,以为那是一种孤独的却又格外迷人的生命境界。这是属于梭罗的一个人的狂欢。
随着年龄的增长,每过那么两三年,就会翻出《瓦尔登湖》回味一番,慢慢地对瓦尔登湖畔的梭罗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共鸣。对于后现代的一百来年里,当代人反复品读梭罗的价值观、世界观后,认为梭罗虽然孤独,然而却是这个世上幸福感最高的人。
回望我们现实,只要我们稍稍用心留意,就会发现,并非独自生活的人就是孤独的。反而恰恰是处于关系中的,往往身体还很靠近的人群中的人孤独感特别强烈。比如配偶的一方、恋爱的一方、旧日闺蜜的一方,班级里的某一个,宿舍里的某一员,明明空间距离很近,偏偏情感距离很远,由此引发的孤独感才格外强烈,格外具有冲击力和破坏力。所以,决定孤独感的因素,并非来自于人际关系的数量,而是人际关系带给个体的主观体验,包括人际关系的主观质量,人际关系中的个体在情感上的卷入程度和隔离程度等等。
类似这样的,一群人中的孤独,带给这个时代的是难以言状的病态。
孤独在百度搜索上的定义是:孤独是一种主观自觉与他人或社会隔离与疏远的感觉和体验,而非客观状态;是一个人生存空间和生存状态的自我封闭,孤独的人会脱离社会群体而生活在一种消极的状态之中。
发现了吗?孤独在大众认可的词条上,已经舍弃了哲学层面的价值和意义,而变成了一种很个体的、很割裂的体验与状态。
这是社会学的群聚特性对个人的群体归属性的标准化衡量吗?
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单纯的从个体的心理发展层面来看,现实中,孤独感依然常在常新,孤独症越来越多。以至于我每每听到因为孤独感而离开学校的孩子时,总有对未来的一种焦虑在心底蔓延。
从心理与生理的互动与影响来看,孤独对人的损害是不容忽视的:
长期的孤独不仅会损害我们最基本的快乐。
孤独会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健康,会导致高血压、体重增加和胆固醇指数增加。
孤独会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转。有研究发现,感到孤独的人对流感病毒的抵抗力不如不孤独的人。
孤独对精神能力的影响很大,会造成精神能力下降,注意力下降,精神不集中,判断力减弱,加速爱茨海默症的发展。
孤独会减少预期寿命
孤独感会引发我们的痛苦感受。
之前与一位小朋友聊天,他给我描述了他的孤独痛苦:面临升学,他来到了新的环境,与原来的一个同学分在了同一个宿舍,挺开心。可是,很快他就发现,这个同学与宿舍其他同学的关系比和他的关系更加亲近,大家聊天他插不上嘴,有同学过生日,他没有收到邀请,一起去玩的同伴里没有他。他被深深地孤独感所包围。所以,他距离同学越来越远,他更愿意去看手机,去看网络小说,在小说人物故事的模拟里,感受融入的快乐。…… 1/6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