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翔海回忆称,早上6点多,张翔海正做着出发冲顶的准备,这些准备中也包括上厕所。“因我就走到离帐篷两米处的另一边去解决。没想到一下踩到了冰川暗裂缝,整个人卡在了那里。”张翔海告诉记者。
从张翔海的日记中,我们也看到这一幕。“掉入裂缝中,不禁笑了。最近三次登山都有掉裂缝的必修课,只是这次看不到底,掉得格外的深,双腿全部陷入。”
凭借丰富登山经验,张翔海迅速朝着与冰川走势垂直的方向躺下,增加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滚出来后,一个夏尔巴协作发现了我,将他的冰镐伸过来,把我拉了过去。回来后想想,如果掉下去怕是回不来了。”
昆布冰川的冰缝
当天中午,张翔海顺利到达海拔7950米的4号营地,下一步便是冲顶。
晚上7点,冲顶开始,远处已经一路灯火。
“山脊的右边就是祖国,回归的心念是极其危险的,阳光意味着寒冷的结束,晒伤和雪盲的威胁出现。沿着山脊直上,第一束光线从祖国照射过来,面前是传说中的‘希拉里台阶’,远处,就是终极目标——8844米的珠峰。”张翔海写道。
8200米尸体“指路”
5月19日凌晨5点20分,张翔海成功登顶。然而,故事才真正开始。
“登顶,只是登山的开始,大部分山难都是发生在下撤。”张翔海告诉记者。
珠穆朗玛峰下的这段冰峭被称为“死亡地带”,珠峰上散布的追梦者的尸体就是无言的证明。
“在登顶路上,一共看到过2具遇难者遗体。当遇到第一具时,我特意看了看海拔表,显示为8200米。”张翔海告诉记者,“它看上去就像线路的警示牌。”
1998年5月,美国40岁女登山家弗朗西斯•安森特卫在下山途中,因缺氧虚脱倒在珠峰顶下244米处。“不要丢下我”成为弗朗西斯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
“在海拔8500米以上,人们无法苛求道德的尺码。”《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一书作者乔恩•科莱考尔说。
登山就是一面镜子,把每个人照得清清楚楚。在这样的环境下,人的性格会被放大,可以观察到自私、欲望、浮躁……
登山是一面镜子
据统计,自2004年起,共有2000人成功登顶,同时也有189人命丧途中。
“从进入珠峰区域到成功登顶的20多天时间里,算下来差不多平均每天就有一人遇难。”张翔海告诉记者。
“山上的遗体,尼泊尔的正府会定期上去清理一次,将遗体收集起来集中掩埋。有些遗体因海拔太高,无法运输下山,或者在裂缝悬崖下,能看到但无法处理,只能留在那里,成为后来人的路标。”张翔海告诉记者。
登顶“山上全是人,这是猪圈般的体验”
拍照、稍作停留后,张翔海便开始从峰顶下撤。
“此时‘希拉里台阶’已经开始堵车。”张翔海在日记中写道。这里是攀登珠峰的最后冲刺路段。“登山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下山的人要等上山的人先通过,所以我们那次大概堵了40分钟。”张翔海回忆道。
和张翔海一起堵在那儿的还有来自各国的登山爱好者。
“山上全是人!”31岁的,来自英国的职业登山家阿伊莎说道。“这就不是珠峰般的体验,这是猪圈般的体验。”格拉哈姆吐槽道,他是瑞典的职业登山家。
2013年5月,每一个从珠峰归来的人都描述着世界屋脊的混乱场景,因为有上百人试图在有限的几个小时内登上世界最高峰的峰顶。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