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
灯塔水母或与普通水母无异
“逆生长”也许是美丽的误会
说起水母,不少人或许都认得它们的“样子”,但是对于它们的生命形态,知道的人却寥寥无几。大家熟悉的是它们在水中如八爪鱼般飘逸的“水母型”模样,却不知道它们还有另一种样子——长得像珊瑚虫一般的“水螅型”。
徐教授向记者介绍,我们这里所说的“水母”其实是动物界刺胞动物门的成员,该动物门主要有水螅纲、钵水母纲和珊瑚纲,海蜇和各种珊瑚是我们最熟悉的刺胞动物。多数刺胞动物的生活史中都包括两个基本的形态阶段:一个是水螅型,一个是水母型。“在刺胞动物一个完整的生活史中,存在着一个无性生殖的水螅型阶段和一个有性生殖的水母型阶段。这两个阶段是交替出现的。在学术上,动物生活史中具有这种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交替出现的现象我们称为世代交替。一般来讲,一种动物的生活史具有种的特异性,且各阶段是必须经历的。”他说。对于低等生物而言,这是一种细胞分化的能力,而且不仅是灯塔水母,所有种类的水母都具备这种能力。
在徐教授看来,灯塔水母与普通水母其实并无太大区别。他介绍,我们这里说的灯塔水母(Turritopsisnutricula)是McCrady于1857年定名的,它只是灯塔水母属的一个成员,该属还包括另外9个物种。我国有记载的是灯塔水母和短柄灯塔水母。“一般意义上的水母是指刺胞动物的水母型阶段,根据这样的界定,普遍意义上的水母就包括水螅纲的大多数种类和钵水母纲的全部种类,其已知种类超过3000种。正如我们前面谈到的,水母型仅是刺胞动物生活史中的一个环节,故不同的种类,其水母型占总生活史时间的比例差异极大。”
需要弄清楚的是,刺胞动物的不同形态期(水螅型和水母型)并不具有幼年、成熟的区别,只有生活史中哪个阶段占较多时间比例的差异。有些种类的水螅型阶段短,我们常看到的是其水母型;反之,有些种类的水母型阶段很短或没有,因而我们通常就只看到其水螅型。“也许是对此特点的不了解,才引起了不少关于对水母‘返老还童’说法的误解。”
误会从何而来?
或因一个缺乏严谨数据支持的实验
无可否认,对于我们而言,拥有“返老还童”能力的灯塔水母是个很美好的“传说”,我们都希望它是真实的,或许哪天还能“仿效”其特殊能力,并将这种能力应用到人类自身。然而追溯历史,我们会发现得出这一结论的科学实验过程其实存在不少漏洞。
徐教授表示,按照现代的科学观点,生物体由生到死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网络上对灯塔水母这种“逆生长”现象炒得很热,有些还说得好像很有道理,如果这种现象存在,就彻底推翻了原来我们所了解的生物学的基本规律,也推翻了唯物主义基本教义。那么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了解其来龙去脉,我们就必须回到有关研究者的原始报道上。
“早在一两千年前就有了关于刺胞动物的研究,而真正发现这类动物有形态的变化是在差不多100年前,由德国人发现的。后来陆续也有一些相关的研究,但总的来说非常少。”徐教授说。1950年曾有学者在美国《芝加哥杂志》上发表过有关灯塔水母胚胎发育的系统研究文章。沉寂了若干年之后,1992年,德国研究者做了一个关于灯塔水母属动物两种形态的转化实验,但是这个实验只是以“饥饿”为前提条件,文章篇幅也很短。
事情出现转机是在1996年。当时,意大利研究者Piraino等人对4000只不同发育阶段的水母型灯塔水母进行了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转化诱导试验,这些环境条件包括:(1)饥饿;(2)突然改变水温(升高或降低);(3)降低盐度;(4)机械损伤。结果显示,在人为改变的环境下,不同发育阶段的灯塔水母均出现了水母型转化为水螅型的现象,但转化过程随水母型发育的程度不同有所差异。这就是该研究的全部结果。
“非常遗憾的是这篇研究论文存在着很多不够严谨的地方,在方法学上明显有缺陷。”徐教授说道。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前面我们提到的那个《NatureandScience》刊物并非学术界熟悉的著名的《Nature》和《Science》。对于这个实验,徐教授提出自己的三点质疑: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