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舒城新闻

小论坂口安吾老师的推理小说观——“暴论”与“坚持”(《无影犯人》书评)

时间:2024-04-04 20:07:52  

注:本作开篇为坂口安吾老师的两篇推理评论。其中,第二篇评论——即《推理小说论》中,泄底横沟正史的《蝴蝶杀人事件》和《狱门岛》、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罗杰疑案》、埃勒里·奎因的《Y的悲剧》,微泄底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三幕悲剧》和《斯塔福特疑案》。请介意泄底的读者注意一下。(当然,本篇评论不会涉嫌泄底,请观看。)

摘要:提到坂口安吾这个名字,想必了解的人最先会想起他“无赖派”文学代表作家的名号。笔者早先也读过他所写的《堕落论》,对其颇有好感。之后,又因动漫《UN-GO》知晓他亦在推理小说方面有所创作,便去读了原著《明治开化安吾捕物帖》(上下两本于今年再版,与本作同系列,译名为《时钟馆的秘密》和《小偷家族》)。而在本作开头,坂口安吾阐述了其对推理小说的一些观点。在笔者看来,既有些许的“暴论”,也有值得肯定的“坚持”。故而,笔者意欲小论一二,对其之于“古典本格”的理解及个人创作的风格浅做分析。当然,笔者才疏学浅,如有失言之处,还望海涵。

关键词:坂口安吾;战后本格;推理小说创作

0.引言

2011年,一部名为《UN-GO》的原创动漫正式上线。这部番剧由骨头社制作,以坂口安吾所著的《明治开化安吾捕物帖》为蓝本进行改编,将原作中的时代背景放置到了近未来。故事以单元剧模式呈现,视点均以主角“最后的名侦探”结城新十郎,以及他的搭档“因果”展开。

但这部番并非单纯卖设定,而是在坂口安吾老师的原作基础上,试图向观众展现其思想内核。最鲜明的点便是,每次新十郎解开案件后,都会向着剧中角色,亦是向观众阐述其“堕落”的观点。而随着后期主线的展开,其原作中浓厚的时代感也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以笔者前期最为喜欢的一集(第五集)为例,新十郎在解开案件后所说的话,深有坂口安吾的“堕落意味”。

而紧随其后的第六集《非常简单的暗号》,其蓝本即是收录在本作《无影犯人》中的《暗号》一文。这部作品也是笔者在本作全部短篇之中颇为喜欢的一篇,坂口老师围绕whodunit的设计甚为精彩,最后的结局也是十分契合笔者口味。不过,对于其他短篇而言,笔者的评价其实并不高。大多传统而古典,但倒也契合坂口老师的创作观点。

那么,坂口安吾老师的推理创作究竟为何呢?

1.推理创作

坂口安吾老师曾总结出自己对推理作品的一些评价标准:

1.谜题的设置不应要求读者具备某种专业知识;确有必要时(如使用了特殊性质的毒药),须提前向读者告知。

2.谋杀手段尽量简单,复杂的物理机关不可取。

3.登场人物各式各样,人人都有作案的可能。

4.杀人动机必须合情合理,且不得事先向读者隐瞒。

由此可见,坂口安吾老师对于推理小说的观点,即是将其视作纯粹的解谜游戏,亦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公平挑战。在《无影犯人》开篇的绪论一《所谓侦探小说》中,他就明确指出“推理小说比文学的谜题要素多”。他认为就创作方法而言,推理小说与一般文学也是不同的。

其一者就在于,一般的小说创作过程之中,作者虽提前有构思,但仍会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之中被打乱设想。笔下人物会“脱离作者自己的掌控”,自行发展。这点,笔者认为恐怕与坂口安吾老师在自己文学创作的经历是分不开的。换言之,坂口老师在此方面属于经验之谈。而在推理创作过程之中,坂口则强调在落笔前对于谜题的设置与解答就应妥善构思好了。如若让人物自行发展,剧情任意妄为,则“不成体统”。(诸如作者后期改凶手之类,更则是不行)

坂口安吾特别重视推理小说所具有的逻辑性,认为当时(该文章发表于1947年)的日本并没有很好的发展推理小说的土壤。其对当时一同被概称侦探小说中的怪奇变格小说的态度也可想而知。另外,江户川乱步也说过,在日本,怪奇灵异小说的受众比纯粹的解谜推理更为广泛。不过,坂口老师认为当时的推理小说“几乎没有任何发展”这点,仍是有些偏颇。(暴论了)

坂口安吾还认为,推理小说作家一旦职业化,就很难写就好的推理小说。推理小说是高度解谜的游戏。坂口非常强调谜题属性之于推理小说的重要。(也正因这个观点,他对木木高太郎的观点颇为不喜。同时,他也在后续的《推理小说论》中指出,含有犯罪元素的小说,如《罪与罚》等,并不可以归为推理小说之类)他认为作家需要不断写出好的推理小说,就需要不断注重自己笔下故事的谜题、诡计。要不断变化,产生新的诡计,新的构想。在他看来,职业作家会出于主动(金钱主义)或被迫创作众多作品。鲜能有作者能长期、高效地产出优秀且不同的诡计,于是大部分作者则会在此后去创作推理以外的作品,不得不远离“推理”,或者发表一些拙劣的作品。(骗稿费)

当然,就以现在的视角来看,坂口的观点似乎不能全然算错。但,也并非就可以此认同。随着时间的推进,推理小说中的不同流派的创作也在不断更新着读者们的眼界。即便其要点仍聚焦“谜题”,但展现方式、包装手法、作者的表达重点也在变化着。只能说,坂口安吾确实有着对古典本格的坚持。

也正因为这个观点,他认为推理小说的创作,一定是从爱好者开始为最适合的发展模式。另外,他还给之前自己所提到的“难点”,也就是作者如何多产而保证质量这点,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就是通过合作来解决。如若他能知晓后世冈嶋二人的出道的话,不知会露出什么表情。不过,尽管如此,直至目前而言,合作作家似乎也是少数。至于坂口这一观点,拳当看过便可。

且让笔者将话题重新拉回坂口安吾对推理小说评判的标准之上。光从这四条准则来看,即可发现坂口安吾老师对于whodunit一类的作品是更为喜爱的。而在上述他口中所认可乃至极为喜爱的“鲜有的多产且高质量”的作者,便也是一位在whodunit上颇有造诣的作家——

阿加莎·克里斯蒂。

2.“指指点点”

诚如江户川乱步所言,坂口安吾是一位外国本格推理小说(尤其克里斯蒂)的爱好者。收录在本作开篇的绪论二《推理小说论》发表于1950年,在那时,日本已引进阿加莎的作品有七本,短篇暂不可考。其中四本,都被坂口老师老师提及,并加以赞赏。

坂口安吾相当认同“推理小说是一种高级娱乐,是作者与读者的智力竞赛”。但他也认为,推理小水旪此以外,推理小说应不做他想,与“艺术绝缘”。在此,可能会有人举出松本清张及其以后的社会派来反驳。笔者可稍作辩解,其实松本清张在当时也有希望重振“本格推理”的解谜属性, 他还主持监修了一部试图展现其理念的推理小说作品集,但因为参与的作者们文风已定,没能达到“新”的效果 。而江户川乱步亦有对其笔下《点与线》做出逻辑解解谜方面的好评。可见,坂口这样的观点其实不算过激,对于推理小说文学性的争论自古有之,在此处不作详谈。而是如笔者先前有言,是一个纯粹的古典本格推理爱好者所持有的观点。而事实上,笔者亦是认同将推理视作娱乐,视作一种智力竞赛——所有线索均已给出,推理由此展开——fair-play于今日依旧是所有(本格)推理作品的基点。但无疑,这一在如今有着繁多颇具魅力作品的类型文学发展至今,也绝非靠着纯粹的“推理谜题”的创作所致。

除了继续强调推理小说的谜题属性以外,坂口安吾还对当时的一众推理作家“指指点点”。当笔者看到被乱步认为是坚守本格创作的甲贺三郎等人,被坂口安吾认为是“作品之中缺乏那种令人信服的推理和诡计”时,着实是有些哭笑不得。他对小栗虫太郎老师更是印象颇差,认为其不过是在专注效仿范·达因作品中最差的那一部分。换言之,坂口安吾对于炫学一流的推理相当厌恶。不过之于这一点,笔者要稍作反驳。“炫学”绝非是一种掩饰,而是对逻辑解谜的一种特殊的铺垫。尽管坂口认为其让作品不再轻快,甚至增加了阅读难度,但私以为,正因如此,才让一部分作品变得更加有“嚼劲”,更可体现作者的(另类)功底。

另外,坂口安吾对复杂的机械诡计好感度不高,这点可以想见。但在后世,以复杂而意想不到的howdunit直球取胜的作家不在少数,其精彩的诡计依旧能让读者惊叹作者精巧的构思。不知坂口安吾老师又将如何评判。不过,在那时他也与江户川老师一样,发出了各种机关诡计乃至手法已屡见不鲜,甚至是过度使用的感慨。本文之中,他认为推理小说原本就是以发明新诡计为主要课题。就笔者个人的阅读而言,这里的含义应是更加倾向于“推理小说的梗更多在于底层逻辑的再包装”而产生的“新诡计”,从不同视角到不同情境下的不同演绎能带给推理小说以更多的空间。“诡计”当然是推理的主要课题,而“推理的形式”或许也可被视作重点之一。或者说,推理解开谜题是一种必然存在的要素,而坂口安吾极为在意这一点。

被坂口盛赞的作者有三位,阿加莎·克里斯蒂、埃勒里·奎因还有横沟正史。坂口认为阿加莎颇具天赋,对其谜题的设置、推理的合理性大加赞赏。在他的观点里,奎因的推理合理性则不及阿加莎。(从某种意义上,又是一暴论)当然,有这一观点的原因,据他个人所述,是奎因的推理缺乏“决定性的证据”。本文在描述时称“奎因亦是继克里斯蒂女士之后的天才”。虽然奎因的出道作《罗马帽子之谜》(1928年)确实比阿加莎的出道作《斯泰尔斯庄园奇案》(1920年)晚了8年。但如此翻译,实在有种这两位似乎处于两个时期的错觉。希望读者们不要误会。这两位是在同时期同台竞技的两位伟大作家。(新星版的“奎因是紧随克里斯蒂女士之后出现的天才”更好一点)

除了这几位以外,坂口对于其他作家的评价并不高,认为他们的作品缺乏关键要素,虽然真相大多以外,但没有“合理的,令人信服的意外”。黄金时代三大家中剩下的那位约翰·狄克森·卡尔被他认为太过于追求意外。其笔下名著《三口棺材》被其认为是“不合格”的。在笔者看来更是有些“暴论”。不过,必须要跟各位读者提及的是,在《三口棺材》初次被引进到日本时,包括江户川乱步在内一众人物对其评价都不高。笔者在此贴出日文wiki的截图以作论证。

不过,请看第二条,江户川乱步在后续变更了其对《三口棺材》的看法,给以了好评。这一变化的缘由,可在其后的注释之中找到答案。

仅从此番言论来看,《三口棺材》在初次引进到日本的时候,译文质量并不高,致使原作的魅力无法尽数展现在读者面前。一定程度上,《三口棺材》在当时遭逢差评与恶译分不开关系。

不过,从坂口安吾的观点分析,恐怕其对卡尔运用意外与巧合的布局方式颇为不喜。但是笔者也要做出辩驳,卡尔笔下的诡计与情节的融合相当巧妙,对于plot的把握绝非一般作者可以效仿。其所擅长的正是将线索与伏线恰到好处地融入小说情节的发展之中,使得全局的构架纷繁复杂而不失条理性。他将传统古典的创作手法磨练得炉火纯青,遵循着最可靠最一般的逻辑构建出诡异而不可解的谜面,甚至连同犯人与其所布置的诡计都不过是全局的冰山一角。这种技法对后世影响甚远。虽然确实如Howard所述,卡尔那过度的设计感以及“读者难以接受的点”是他的缺点——但也是其唯一的缺陷。甚至仅以此点而言,是不可断言其优劣的。

此外,坂口对密室推理也浅谈了一二。不过,他称《黄色房间的秘密》(《黄屋之谜》)为世界上第一本密室推理作品,应当也是接受了卡尔的密室讲义中的分类所致。在现在而言,真正应当称作“历史上第一本长篇密室推理”的作品,应是比之早了整整十六年的《弓区之谜》才是。而至于“第一篇密室题材的推理作品”则是爱伦坡的《莫格街凶杀案》。

忽然想到,如此一来,有种笔者在对着坂口的“指指点点”在指指点点的感觉。好吧,让笔者不多废话,继续转向对坂口安吾老师实际作品的分析。

3.推理作品

坂口安吾认为只有长篇才能承载推理小说的全部解谜乐趣,而短篇之中则以捕物帐为最佳——在此就可提一嘴在开头便出现的《明治开化安吾捕物帖》。其主角有四位,设置了两名侦探角色,一位是胜海舟,另一位则是绅士侦探新十郎。大多数情况下,由胜海舟做出错误的推理,新十郎紧随其后指出真凶——是这样双重解答的捕物帐短篇合集。

而在其中,每个案件最为明显的特征,便是围绕着whodunit的诡计。对阿加莎和横沟正史颇为欣赏的坂口安吾在创作中,也多是在此做文章。即便是在短篇之中,其出场人物也可以称得上多,人际关系更是以复杂为特点。

其长篇《不连续杀人事件》,开篇第一章就引出了整整二十余人,其中的人际关系则更是如网般复杂。这一作可看作是坂口安吾自身推理观的体现,非常符合他自己定下的标准。当时是以连载的模式呈现的,坂口安吾各种“挑战读者”(还顺便“嘲讽”了一波太宰治),不过最后有不少读者都“挑战成功”了。坂口也深感笔下缺乏逻辑性的日本民族,也并非尽数如此。

笔者想说的便是,坂口对于推理解密的公平性的看重是毋庸置疑的。但也让其笔下的推理创作中规中矩,传统且保守。阅读之中,甚少有惊喜感。诡计、剧情等设计很是古典,若以现在的目光来看,显然是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

但以个人浅见,在本作之中收录的《阁楼的犯人》《无影犯人》《暗号》,在推理之余也有着坂口安吾老师个人的某种“表达”。而这种“表达”在其创作的这些推理小说之中,才显得有个人色彩,值得回味品读。

但无论如何,坂口安吾都为战后日本古典本格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那个时代已然过去,推理仍在不断向前发展。在如今,以现在的视角再来回看当时的作品与评论,笔者依旧觉得是相当有必要的。或许无法带来什么新的认知,但究其根源,都是那个懵懂时代对推理的探索与坚守。

以上。

参考文献:

[1] 坂口安吾.《不连续杀人事件》[M].浙江文艺出版社,2019,299页.

[2] 坂口安吾.《无影犯人》[M].浙江文艺出版社,2022,336页.

[3] 江户川乱步.《幻影城主》[M].新星出版社,2013,304页.

[4] 山前让. 《日本ミステリーの100年》[M].光文社,2001,370页.

[5] 日文wiki.三つの棺 - Wikipedia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问活动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人活动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作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组织工作半年培训会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