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舒城县以建设县级中等城市为引领,以“三治三增三提升”为抓手,开展“六项行动”,推进“十大工程”,统筹县城老城区改造和新区开发,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县城空间,县城区逐步形成了“一环五射”的道路网布局。城市面貌得到了改善。新形势下,如何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质,成为城市规划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我县邀请了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舒城县城市特色风貌规划》,从理水增绿、文化塑造、空间活化等方面着手,建设生态舒城、文化舒城、活力舒城。
一、理水增绿。 一是梳理整合现状水系,强化蓝线控制。对现状水系脉络进行梳理,疏通城市横向水韵;延续城市支流脉络肌理,激活老城护城河沿岸功能;划定河流蓝线宽度,严格蓝线控制;同时,提出滨水空间界面控制措施,优化城市滨水景观。二是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实现百米见绿、五百米见园。依托城市水系,增加绿地面积,形成沿城市外环道路32.5公里的绕城绿环、杭北干渠和南溪河构成的新城水环、沿护城河建设的老城水环,“三环”相应,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升到15.9平方米。三是重点打造三河十园,建设绿色生态城区。利用现有的南溪河、三里河、杭北干渠,打造特色河流,以滨水空间串起城市景观,塑造连续的生活界面;围绕“龙舒八景”特色文化,打造县城十个综合公园,彰显城市文化及景观特色,重塑昨日辉煌,完整城市公园体系。
二、文化沁城。一是打造三重城郭,突出城市空间特色。一重城郭:龙舒老城,由老城水环围合而成,延续老城历史空间格局,再现具有历史印记的建筑,重新演绎传统文化,形成展现舒城县传统文化和商业氛围的传统特色风貌区,建筑控制以多层为主,严格控制高层建筑的建设;二重城郭:水韵新城,由新城绿环围合而成,以现代中式风貌为主,配以现代商务办公、居住等功能,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营造具有活力的外围新城;三重城郭:舒怡绿城,由绕城绿环围合而成,主要展现正务文化、现代产业、现代商住等风貌特色,结合主题农业观光园和防护绿带,打造城郊活力环线。二是延续城市文脉,打造“龙舒十景”。结合老舒城八景,打造飞霞晚照、龙津古渡、金鸡报晓、中央公园等十处景观公园,形成舒城特色文化风貌节点。三是传承老城历史印记,重塑龙舒古韵。老城区方面,延续历史空间格局,再现具有历史印记的建筑,形成展现传统文化和商业氛围的传统特色风貌区;建筑风格上采取汉代传统地域风格和皖西建筑风格;同时,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和开发强度,保护各级历史保护建筑,确保周边建筑环境和景观设计与之相协调。
三、空间活化。一是形成“三轴五片”的风貌框架。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将桃溪路、龙津大道和鼓楼街确定为城市重要景观风貌轴线;同时,打造正务文化特色风貌区、龙舒传统特色风貌区、商务办公特色风貌区、文教科研特色风貌区、现代商贸特色风貌区等五大特色风貌区。二是打造活力中心与体验路径。结合城市主要开放空间、景观节点,通过周边地块的功能活化,打造多个城市级、片区级活力中心;同时,重点塑造连接各活力中心的道路和水系绿地的沿线景观,强调空间渗透性和连续性,形成城市活力与景观的体验路径网络。三是激活特色八街,丰富城市生活。提炼电子产品、日用家居、服饰、餐饮美食、文化休闲、茶叶等六大主题,打造梅山北路、梅山南路步行街、乌龙井步行街、鼓楼北街、飞霞路、古城路、梅河路和龙舒路八条特色街道,串起龙舒老城生活脉络。
同时,规划对县城区高度、密度进行分区,重点体现新区建设和老城保护;将街道分为综合性干道、生活性干道和生产交通性干道,分别从空间组织、街道界面、交通组织、景观绿化等四个方面进行控制,合理控制街区尺度,优化街道界面,体现街道景观绿化特色化。梳理城市色彩脉络,总结色彩环境特征,按照自然美、和谐美、延续历史文脉和富哦从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则,依据国家标准建筑色卡,确定各片区墙面、屋面主色调和辅色调,实现县城区建筑色彩的统一管控。规划采用图例和文字说明相结合的方式,给出各个片区建筑风格的具体管控措施。
另外,规划将老城片区、桃溪东路周边、南溪路(西段)三个区域作为城市重点地段,进行具体城市设计。并将县城五个出城口作为城市重要的形象展示窗口,其中北门户(北环路—龙津大道)规划为三国文化门户节点;东门户(东环路—梅河东路)规划为梁祝文化门户节点;南门户(南环路—龙津大道)规划为人文景观门户节点;西门户(西环路—桃溪西路)规划为现代景观门户节点;西南门户(南环路—春秋路)规划为自然景观门户节点。通过对交通、建构筑物、道路设施、绿化和环境小品的规划设计,使城市入口具有明显的环境特征,给过境者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孔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