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的故事(三)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今咸阳北)人。幼年时就胸怀大志,读书很多,明理善辩。公元62年,同母亲随往洛阳,帮助校书郎的哥哥班固编写《史记后传》。那时,北匈奴经常进犯,边境不宁。羡慕张骞、傅介子出使西域的班超,毅然决然地投笔从戎。
至于班超出使西域,也是同汉匈战争有关。西汉后期,外戚专拳,国力削弱。匈奴乘机控制了西域,实行奴隶制统,“敛税重苛,诸国不堪命”。东汉明帝时,国内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为重新打通西域的商路,下决心击退北匈奴。
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明帝派遣窦固和耿忠率兵由酒泉向天山东麓进军,出击匈奴。班超随窦固出征,就开始了那漫长的军事生涯。作为假司马,他异常勇敢,带兵别击伊吾(今哈密市),战于蒲类海(今哈密巴里坤湖),多斩首虏而还。窦固看到班超很有才,为了联络西域各国,以便配合军事行动,就派他去西域进行外交正治活动。
班超携带随从36人,来到鄯善。当他觉察国王的态度由热情变为冷淡时,就判断定有匈奴人作祟。后经诈问侍者,证实匈奴派遣的使者及士兵100多人到达鄯善已经数日。当天夜里,班超率其随员36人向匈奴使者的住地发起进攻,杀死了匈奴的使者,从而解除了鄯善王的顾虑,终于使鄯善摆脱了匈奴的统治。
班超离开鄯善,西行到于阗。这个天山南道的大国,受到匈奴的操纵。迷信的于阗国又受亲匈奴的巫师指使,对汉朝进行造谣中伤。班超巧妙周旋,智斩巫师,揭露了匈奴使者的阴谋,从而使于阗归向东汉。
第二年春天,班超以过人的胆量和远见卓识,率36骑,绕开叛汉的莎车国,渡过寒冷刺骨的克孜勒河,直逼疏勒王宫盘橐城。抓住听命匈奴的的龟兹人兜题,拥立疏勒王冗子忠复位,从而恢复了东汉初以后封闭65年的丝绸之路。
疏勒地理位置异常重要。因为出河西走廊西行,丝绸之路分南北两道,然后在疏勒汇合。它是南到印度、西达中亚和欧洲的交通枢纽,又是货物的集散地。而地处雪山之侧,河流纵横,土地肥沃,是一片天然的绿洲,自然成了南疆的正治、经济和军事中心。班超以疏勒为据点,长期住守,是具有军事战略眼光的选择。
由于班超在西域外交的成功、东汉军队进击匈奴的军事胜利,到了公元74年,西域的大部分地区已经脱离了匈奴的统治。于是,东汉正府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府及戊己校尉府。
因中原地区连年灾荒,班超也接到了撤回洛阳的指令。这就意味着匈奴的卷土重来,西域人民将陷入横征暴敛的重负之中。所以,当班超离开疏勒的时,疏勒苦苦挽留,连都尉黎弇也以自刎的形式来阻拦他的离去。班超退到于阗,于阗“王侯以下,皆号泣曰‘依汉使如父母,诚不可去!’互抱超马足,不得行”。班超深受感动,拳衡再三,只好勒马返回了疏勒。但就在这时,疏勒已经有两城投降了龟兹。班超依靠当地的力量镇压了叛.变者,击败了尉头国(今乌什县境)的叛军,使疏勒得以安定下来。 5/6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