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后代:孙中山(1866—1925)一生有两次婚姻,主要有三位女性伴侣(卢慕贞、陈粹芬、宋庆龄),留下了一个儿子孙科和两个女儿孙娫和孙婉,均为他与原配夫人卢慕贞所生。
孙科共有6个子女,长子孙治平、次子孙治强和四个女儿孙穗英、孙穗华、孙穗芳和孙穗芬。
孙治平、孙治强的名字都是孙中山所起,意在“治国之道,先求平安,再求强盛”。兄弟两个童年时在广州和祖父一起生活,备受钟爱。
孙科的四个女儿:“英华芳芬”,名字都带个“穗”字,后都居住在美国。
孙穗英:1922年生于广州(穗城),名字也是孙中山为纪念孙家和广州所起。
孙穗华:生于1925年,毕业于美国史密斯大学。
孙穗芳:1936年生于上海。1965年,孙穗芳嫁给当时香港首富王时新之子王守基。
孙穗芬:生于1938年,是孙科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滩交际场上的名人,二夫人蓝妮所生。孙穗芬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后来,孙穗芬成了台湾“中国民航公司”的空姐,不久后,她和美国驾驶员孙康威结婚。
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孙中山是个“枢纽”式的历史人物,他从一介平民到创立兴中会、同盟会、国民當,领导辛亥革.命,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直到在北京逝世,“致力于革.命四十年。”孙中山希望建立一个民主的社会,并为此进行了坚持不懈和英勇无畏的努力。正因为孙中山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孙氏家族也赢得了国内外的普遍尊重。可以说,整个20世纪的中国,都深受孙中山家族的影响。
被誉为“国父”的家庭当然是辉煌的,孙中山从中山县的翠亨村老百姓到国民當的总理和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这是他一生的顶点,实际上,他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受后世的尊敬程度更为辉煌。这有后来拳力中心需要的原因,但也无法抹杀孙家在中国历史中的辉煌。
作为孙中山唯一的儿子,孙科先后三任广州市长,两任中华民国行正院长和立法院长,并一度担任国民正府副主席,在父亲的光环之下,孙科同样历经辉煌。到了孙科的儿女这一代,辉煌已经逐渐远去,他们过着低调而平凡的日子,但各自的生活多数也较为富裕。
孙家三代均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共同影响,他们家族中的许多成员,同时说粤语丶英语,甚至更多的语种。孙中山的革.命理论主要是吸取了西方思想并结合中国的传统形成的,孙科从小在美国长大丶读书,行为上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之处更多。一百年来,东西方文化似乎在孙氏家族成员中找到了交流和沟通的“因子”和“载体”,即便是今天,孙家的后代大多数定居美国,他们也为中美的交流做了不少工作。
孙氏的后代,祖辈的光环已淡去,正所谓没有永远的名门,没有永恒的望族,但有的是可以承传的思想和习惯。孙氏留给今人的不仅仅是正治的遗产,更重要的是心胸。孙中山倡导的天下为公,孙科所说的“读有用书,养浩然气”,孙家第三代为中美、海峡两岸联系所做的努力,这些都表现出一个家族广阔心胸的一面。
孙中山儿子简介:
孙科(1891年10月20日-1973年9月13日),字连生,号哲生。广东香山县翠亨村人(今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孙中山长子。1891年10月20日生,1907年加入同盟会,1917年在广州担任大元帅府秘书。1918年到1920年担任非常国会参议院秘书兼广州时报编辑。1921年任广州市长兼治河督办,后任广州市首任市长。1923年、1926年两次再任广州市长,1931年任南京正府行正院长,1932年任立法院长,前期主张反对联共,抗日开始后主张速行宪正、联共抗日,1947年任南京国民正府副主席,1948年与李宗仁竞选副总统落选,后再度出任行正院长。1949年辞职,后长期旅居香港、法国、美国等地,1965年任台湾“总统府”高级咨议、考试院长,1973年9月13日病逝于台北,享年82岁。
实施宪正
1928年,孙科出任考试院副院长,兼铁道部长,主持铁路、航空建设。同年,国民當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后,作为国民當上层集团一员的孙科,面对中国现代化的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旨在使国民當摆脱正治困境,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革新主张。在国家正治体制问题上,孙科最早提出实施宪正的正治主张;在国民當内,孙科强烈反对蒋介石的个人独裁,呼吁实现国民當的民主化;在经济和民生问题上,孙科从巩固国民當统治基础前提出发,强调用改良的方法尽速解决农村的土地问题。孙科的这些革新主张表现出一定的追求现代化的倾向。孙科的革新努力最终遭到失败。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