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天下第一村”的华西村,令华西村声名在外的主要原因当然是它的富裕。40多年来,华西村走出了一条“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镇化发展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的特色发展之路,实现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10000美元,2008年1—8月份完成销售376亿元,可用资金22.17亿元,缴税5.5亿元。“十一五”期间,华西村确定统筹发展新目标,销售额将突破500亿大关,努力建设一个更加文明富裕、和谐稳定、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村”。

致富群众是第一责任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人间沧海变桑田。华西村经过艰苦努力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现代农民的幸福生活:家家住别墅,面积小的400多平方米,大的600多平方米;家家开小汽车,少的一辆,多的三辆;家家有存款,少的100万,多的上千万元。
华西人充分发挥中国农民特有的智慧,始终把致富群众、造福百姓作为第一责任,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唱响了“促进就业创业,增加工资性收入;鼓励投资融资,增加资产性收入;完善社保体系,增加保障性收入”的致富三部曲,切实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民,实现集体和个人共同富、长期富。
村级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华西农民致富“底气十足”。华西村现有村级企业70多家,可提供2万多个就业机会,村里统一安排培训劳动力,先后培训1000多名新型农民,村民洗脚离田,人人成了“上班族”,当上“农民式”工人,2005年村民的年均收入超过1万美元。
华西村还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造福村民的实事来抓。早在1979年,就开始建立农村养老制度。目前,凡年满50岁的妇女和55岁的男子,每人每月可领取300元到1200元不等的养老金,并可获得口粮款、基本医疗费、大米、菜金等;对大病、重病村民给予统筹补贴。在华西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的得到充分体现,实现了“基本生活包,老残油依靠,优教不忘小,居住环境好,小康步步高”。
“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先富帮后富,走共同富裕道路,华西村的大“富裕观”,让人看到华西人的博大情怀。2001年6月,华西村通过“一分五统”的方式先后把周边16个经济相对比较薄弱的村纳入大华西版图,帮助他们共奔小康。帮了“近邻”还不忘“远亲”,华西村又先后为中西部20多个省、区举办100多期培训班,直接培训1万多名干部,智力扶贫带动10万人脱贫致富。还远到宁夏、黑龙江建设了两个“省外华西村”。如今,黑龙江华西村也成为“北国第一村”,宁夏华西村在前几年就已成为“亿元村”,村民收入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翻了近4番。
发展村级经济是第一要务
40多年来,华西村在老书脊吴仁宝的带领下,艰苦创业,真抓实干,始终把村级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形成了钢铁、纺织、旅游三大支柱产业,华西集团成为拥有固定资产62.77亿元、多家上市公司、1000多个产品的国家大型一档乡镇企业,跻身全国大型企业前百强。2006年,全村共实现销售收入402亿元,遥居全国村级经济领先地位,为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