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认为,杨振宁与李正道之争的关键问题是,谁第一个提出宇称不守恒的思想,谁的贡献最大。而杨振宁、李正道亲密关系的正式破裂,其导火索在于1962年美国《纽约客》杂志的伯恩斯坦的文章《宇称问题侧记》。这篇文章讲到两人如何研究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问题而得到诺贝尔奖的经过。
杨振宁读过访问的稿子,意识到对自己不利,曾请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欧本海默出面制止文章刊登,但文章还是刊登了。杨李两人终于决裂。之后,两人之间越行越远。1982年,杨振宁在《论文选及注释》里把两人之间的问题公之于众,把宇称不守恒理论的功劳更多地揽到自己身上,同时贬低李正道的为人和学术水平。李正道则在1986年打破沉默,发表了《破缺的宇称》和《往事回忆》,用事实给予反驳。2002年,江才健撰写的《杨振宁传》出版,该书再次诋毁李正道。李正道则通过与《科学时报》记者杨虚杰的问答,对书中的言论进行了一一伯斺,称“杨振宁的说法实在太荒谬”。
杨振宁谎话连篇
将邓稼先的简历和杨振宁的简历来对比,可以戳穿杨振宁的另一个谎言。杨振宁说:“我在做博士后的时候,杜鲁门总统就下了一道命令,说是中国血统的人在美国得了理工的博士学位,不可以回中国。所以我留在美国了。”这是狡辩,也是一个谎言。邓稼先1950年一拿到博士学位,就飞回了祖国,杨振宁1948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要是他真的急着想早点回国的话,完全可以跟邓稼先一起回去的,根本不必等到朝鲜战争爆发。
问题是他有各种顾虑而已。新婚的妻子的老爸,是国民dang大将,他哪敢回国?没有那个胆!再加上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多么体面堂皇的工作,多么有面子的位子,他怎么舍得舍弃这么好的条件回国呢?
虽然有杜鲁门总统的所谓的限制,杨振宁如果真的那么爱国,很想回国的话,他怎么会回不来呢?人家钱学森学的东西也是无比敏感的东西,还不是在1955年9月17日坐船回国了?不是说杨振宁一定要回国,但是我认为,他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说的不回国的理由,并不成立。
当时国家之所以派杨振宁、李正道等人去美国,就是为了给中国造原子弹。这解释了为什么杨振宁在知道获得博士学位马上就回国的邓稼先造出了原子弹之后会那么大的震撼!!!可是,杨振宁对于这种最根本的原因,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根本就避而不谈!!从中可以看出杨振宁多么的不坦诚!! 由此可见杨振宁的人品 5/6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