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发奎-著名爱国将领
张发奎(1896—1980),又名逸斌,字向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9月2日出生于广东韶关始兴县,客家人,香港崇正总会名誉会长,著名爱国将领及抗日名将。
1912年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参加中国同盟会。1925年冬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12师师长,次年参加北伐战争,在攻占汀泗桥、武昌城等作战中,因有战功升任被誉为铁军的第四军军长。抗日战争期间,先后任集团军总司令、兵团总司令、战区司令长人、方面军司令人等职,率部参加过淞沪、武汉、昆仑关等战役,被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抗战胜利后,任广州行营(后改行辕)主任,1947年改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卫员会卫员。
1949年3月任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7月辞职,去香港定居,直至1980年3日10日病逝,终年85岁。
中文名张发奎别名张逸斌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广东韶关出生日期1896年9月2日逝世日期1980年3日10日职业军人毕业院校武昌陆军中学信仰三民主义主要成就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参加过淞沪、武汉、昆仑关等战役,被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军衔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
解析张发奎是如何点评客家将领的
张发奎,广东绍兴人,他在民国年间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并且加入了同盟会,后来又因为文笔出众,升入武昌第三陆军中学。张发奎简介中也有提及他早年的经历。民国年间,张发奎还参加了北伐战争,他在北伐期间顽强指挥,最后将奉军主力击溃,占领了颍。张发奎最有名的事件估计要算张黄事变了,他在民国11月17日,和黄琪翔一起,发动了广州正变,以此反对南京特别卫员会。
张发奎资料
九一八事变以后,张发奎主动向广州正府请缨,率兵抗日,但因为军费的关系,最终他带领的军队还是归顺了中央,因为这样,张发奎感到报国无门。在当时特定的国情下,最终他选择去欧美游历。张发奎简介对他此番行为很是赞赏。
张发奎的抗日心愿得以实现是在民国24年的时候,那时的他刚刚回国,便与蒋介石进行了会面,并且再次提出救中国,只有抗日这一条路,蒋介石也被他说服,任命他为抗日先锋,在第二年的时候,他去到苏浙边区,专门督办抗日的防御工事。
张发奎简介还歌颂了他的的爱国热情,虽然他逝世了,依然有很多人悼念他,他的风度、为国献身以及惊世之才,也让后人为他写了很多赞美的篇章,更鼓舞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加入爱国的行列中来。他在外积极宣传抗日救国,也因此深受各地华侨的爱戴和欢迎。他的爱国演讲、各种谈话,都让人感受到他对国家的热爱,也令人不得不对他产生钦佩。尽管他不能在战事上出力,但他的满腔热情、满腔对国家的爱,却激励了很多人的爱国之心,影响深远。
张发奎在香港势力
第三势力的前身“自由民主大同盟”,原是1949年9月李宗仁在广州创立的,骨干分子是改组派与桂系立法卫员。由于李宗仁远走美国,这个大同盟名存实亡。第三势力诸团体在香港最具规模的是1952年成立的“中国自由民主战斗同盟”(以下简称“战盟”)。然而,张发奎坚持把李宗仁与桂系势力赶出了“战盟”。
张发奎与美方挂钩后,中情局每月划拨一万多元给“战盟”。而在“战盟”支出中,张国焘主办的《中国之声》要月支两万港元。1950年3月1日,蒋介石正在台北复“总统”职,李宗仁心有不甘,便在美国公开宣称,他在华南有几十万游击队均已交张发奎统率,随时可以反攻大陆。张发奎不想打破他与港英之间的微妙平衡,在香港报纸辟谣,否认李宗仁的话。但张发奎不是没做反攻大陆的迷梦,曾召集70多个粤西南籍的流亡军人,两次试图“打回老家”都流产。后来,做过张发奎副人的华秉钺声称故乡有几百名游击队员准备迎接空降,他被派空降在张发奎故乡粤北始兴县清化乡。刚着陆就被当地农民围捕,华秉钺以“美蒋特务”罪被公审枪决。最大一组是空投到海南岛的30多人,全部被俘处决。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