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制定规则,全家统一标准
每个月或每周玩几次,一次玩几局或几分钟,这个在玩游戏前就要跟孩子定好规则。
孩子是很聪明的,他很清楚如果在爸爸妈妈这关过不去,可以从爷爷奶奶,外公公婆那里找突破口,所以规则制定好了之后,全家要统一标准。
2、陪孩子一起玩
游戏可以玩,但玩什么,需要家长对游戏的类型进行挑选。小一点的孩子,还要家长陪同一起玩。
我的标准是,尽量挑选没有血腥暴力的游戏。
陪孩子一起玩游戏,至少还有这两个好处,一是可以知道他在玩什么,兴趣点在什么方面。
二是跟孩子之间有话题可以交流。
3、多陪伴孩子
相比于玩游戏,其实孩子还是更喜欢“玩”你。
他们喜欢跟你说话,从你的反应中得出对自我价值的认同。
所以父母平时要多陪伴孩子,多带孩子出去玩,孩子“忙”起来了,自然就不会想到玩游戏了。
4、不要把游戏当作奖励
孩子为了玩游戏是什么事都愿意做的。
比如小福气想玩游戏的时候,就会各种谄媚讨好。所以千万不能有那种“你今天表现好,我就让你玩游戏”的想法。
孩子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是必须的,想玩游戏也是出于本能,一旦这两者挂了钩,他就会用“表现好”来要挟你让他玩游戏。这样恶性循环,孩子会更难管教。
要明确地告诉孩子,游戏可以玩,但必须按规则来。
5、自己做好榜样
文章开头提到的C姐,她的先生常年在外地,儿子上学后她一个人在家无聊,也是一有空就打开电脑玩游戏。
所以自己都在玩游戏,却想让孩子不玩,根本没有说服力。
父母自己不成长,不学习,却想要让孩子变成五好青年,这种可能性实在太小了。
孩子玩游戏也不全是坏事
父母在看到孩子沉迷于电子游戏时,总会有一股“恨铁不成钢”的悲哀。他们常常会说,“如果你能把玩游戏的劲头用一半到学习上,我们就不操心了。”
其实看到孩子玩游戏,父母大可不必太过忧心忡忡。
一份刊登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项研究就指出,如果一款游戏能改善6岁儿童认知过程,那么这样的游戏也同样能改善他们的学习成绩。
儿童的执行功能,例如记忆、规划和认知控制等,对于目标的认知过程是能够被加以训练的。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整合神经科学实验室做了一系列“计算机游戏产生的影响是否能转移到现实生活中”的实验。
研究人员分析了在10周里玩一组适应性计算机游戏,如何影响布宜诺斯艾利斯两所公立学校的111名社会经济状态低的一年级学生的学耶斏绩。
研究结果证明,这些游戏能改善儿童执行功能的某些方面,而且这些改善直接提升了儿童的数学成绩。
对于这项实验的结果,我自己也有类似的体验。
去年小福气胳膊骨折,在家休息了好几个月,偶然地玩起了植物大战僵尸的游戏,接着就像着了魔一样,天天要玩。每天,都要为玩游戏哭闹好几回。
开始我也很头疼,但渐渐的,我被小福气那种“给玩的时候抓紧一切机会玩,不给玩的时候创造一切条件玩。”的坚贞不挠的精神打动了。
他这股玩游戏百折不挠的精神,如果稍微引导一下,真的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1、提高词汇量
每次规定好只能玩两局,所以在结束后,小福气总要恋恋不舍地把每一种植物,每一个僵尸的名字和介绍都看一遍。
下次,他再看到相同的生字,就会很容易读出来,比如,太阳花的“花”,撑杆僵尸的“杆”等。
所以不用教,他默默地就记下了很多生字。
2、锻炼记忆力
在不能玩游戏时间,但又特别想玩的话,小福气会根据自己的记忆在画板上画出游戏的场景,比如植物应该在什么位置,僵尸又在什么位置。
3、培养数学能力
玩游戏的时候先让他观察,一个普通僵尸要挨几颗豌豆才会被消灭。或者要收集多少太阳才能种一棵太阳花。
下次他在种植物的时候,可以根据上述的结论选择种下植物的距离,或者问他已经有多少太阳了,可以种哪几种植物等。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