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收藏古玩的人更是层出不穷,藏友们也开始日渐困惑黄龙玉和黄蜡石有什么区别?黄龙玉到底是什么东西?黄蜡石到底是什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揭开这个迷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蜡石又名龙王玉,因石表层内蜡状质感色感而得名(一说此石原产真腊国,故称腊石)。属矽化安山岩或砂岩,主要成份为石英,油状蜡质的表层为低温熔物,韧性强,硬度6.5~7.5。
黄龙玉最初人称黄蜡石。在当地人看来,它有着田黄般的颜色、翡翠的硬度,与和田玉等软玉相比,硬度更好、透度更高、色彩更鲜艳丰富。由于其产在龙陵,又以黄色为主色,故最终得名为黄龙玉。
一、什么是黄蜡石?
在观赏石的水石(卵石)或有些山石、半山石中,有一类质硬而石色丰富,以黄色或橙色为主调的,由石英族矿物资(石英、玉髓、蛋白石等)组成的岩石或矿物资集合体,因自身所含的黑灰色硫化亚铁(FeS2)中的二价亚铁离子Fe2+,受到氧化后生成了三氧化二铁(Fe2O3),产生三价色素离子Fe3+,从而将灰色的石英脉/玉髓脉氧化转色以黄色至橙色调为特征的黄蜡石。此外,也可以由溶解于地下水的外来色素离子Fe3+对石英族矿物资、岩石反复的濅泡、渗透、滋润而形成黄色至橙色的观赏石——黄蜡石。由“内”、“外”这两种地质作用所形成的“黄蜡石”,都因普遍多呈现黄色并具有腊状光泽而得名。
二、什么是黄龙玉?
近年来在我国的黄蜡石主产地广东潮州、广西贺州及云南龙陵等地,相继发现在传统的黄蜡石中包含了一部分质地清透、温润似玉,色泽金黄如旭日,加工雕凿、把玩、佩戴都备受青睐而独具生命力的优质“黄冻蜡”,这就是被人们称颂为“硅质田黄”的新玉钟——黄龙玉。黄龙玉的原岩主要由细腻的隐晶质石英——玉髓组成,其石英的颗粒非常微小,肉眼不能分辨,需要用高倍显微镜才能看见,每个石英的颗粒直径仅为0.001毫米。在定名中,“黄”是黄蜡石/黄龙玉的主色,“龙”既是龙陵主产地的“缩意”,又有中华“龙”文化的深刻内涵,“玉”即美石为玉,故经云南观赏石协会详细考察、采样、鉴定、和研究后,正式命名为“黄龙玉”。
三、黄蜡石和黄龙玉的区别是什么?
黄蜡石是一具有更大外延的概念,凡是由石英族的矿物资或岩石,在地表或近地表的湿热环境下,由含铁离子的地下水经长期氧化作用后或由石英族矿物资岩石中的原生黑灰色低价铁离子矿物资——隐粒状黄铁矿,经长期氧化为高价铁离子,而形成蜡石。而黄龙玉则是由黄蜡石中隐晶质的玉髓及部分玛瑙石所形成。通俗地说,黄龙玉是达到玉石级别的黄蜡石,其质地细腻、温润灵动。
老话说:“玉不琢不成器”,只有黄龙玉能雕琢成器,而大多数黄蜡石则不能。所以黄蜡石大多只能为观赏石,只有极少数质佳者——被称作黄龙玉的玉蜡才可能作为高档玉料。
四、黄蜡石和黄龙玉的主要成分
主要矿物资成分是:石英、少数情况下可有水晶、玉髓、玛瑙石、蛋白质、碧玉等;主要化学成分为:二氧化硅(SiO2)及三价高铁离子Fe3+;当为黑蜡石、灰蜡石、绿蜡石时,则含有分散状硫铁矿(FeS2,为具二价的低价亚铁离子fe2+);当具有黑色树枝状、水草花状的“模树石”时,则含次生的硬锰矿(MnO2)。此外在花岗岩或花岗岩接触地带附近的黄蜡石,除了能含二价的低价亚铁离子fe2+外,往往还含有微量的稀土元素。
五、黄蜡石和黄龙玉有哪些特征:
化学特性:极为稳定,不与酸、碱起反应。由“外源染色”成因的黄蜡石/黄龙玉可受强酸腐蚀而有不同程度的退色现象;而由“内源染色”成因的黄蜡石/黄龙玉则较为稳定。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