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不去的故乡,融不进的城市,看不见的未来!”这句话是很多从农村到城市里打拼的年轻人的真实写照。
无数的年轻人,背井离乡从农村来到城市,上过大学的还能找份固定的工作,其他的则大多从事外卖、快递、保洁、维修、建筑等所谓的“低端行业”,即使每天工作累得像狗,落户买房遥不可及,大多数人却都不愿意回到故乡。
无法否认的是,农村已经被大多数年轻人所抛弃。
生我养我的故乡,为什么会成为被遗弃的地方?
相比于几千年的农耕社会,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农村是每个中国人最深远的根。
现在的城里人,上查不出三代,绝大多数人都来自农村,都是农民出身。
中国传统文化也源出于农耕社会,“安土重迁”、“落叶归根”这些乡土观念和意识早已深植每个人的内心。
即使生时再喧嚷、再繁华,当归去的时候,如果没有故乡,灵魂都将无处安放,农村可以说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归宿。
曾经的农村,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秀美,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静,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的和睦,有“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的温馨,有“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生机,那不仅仅是优美的诗句,更是宜居的温馨家园。
现在的农村,却是一幅“十室九空”的萧条景象,绝大多数年轻人都到城市去了,上过大学的想方设法留在城市里工作,没上过大学的也是到处打工、常年在外,田地有的甚至都荒芜了,农村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没有了年轻人和劳动力,农村已经成为了中空的躯壳。
一方面,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给城市管理、治安、教育、交通、医疗等都带来了很多问题。随着大城市尤其是北上广一线城市人口的剧增及各种城市病的加剧,控制人口规模已成为当务之急,清理“低端人口”似乎也是不可避免的措施,不少人一不小心又成了被清理的对象。
另一方面,农村贫穷落后、教育资源匮乏、医疗条件差、基础建设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这些突出的矛盾问题都亟待解决。
比这更令人担忧的是,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的同时,农村逐渐成为被人遗忘的对象。没有多少人愿意回到家乡,没有多少人想着为家乡做点事,没有多少人真正关心关注农村,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往城市里挤,农村的未来在哪里?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中国人自古都有重家庭、不远游的传统。如果在故乡能够有足够多的就业和发展前景,我相信多数人不会选择背井离乡、寄人篱下。
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所有的机会都在城市里。只有在城市里,才能够有发展机会,才能挣到钱。
没有人愿意离开自己的故乡,除非那里真的没有希望。
我们不得不承认,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社会化生产、精细化分工,更多的人聚集在一起,能够尽可能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创造更多的价值,现代化的城市为人类带来了文明和繁荣。
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过度的城市化,大城市的疯狂膨胀已经带来了很多问题,城市正不堪重负。过多的人口、拥堵的交通、虚高的房价、畸形分配的教育医疗资源、贫富差距等等,都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
相比农村,城市集中了最优质的教育、医疗、就业、人力等资源,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所有的机会都在城市,年轻人从农村出走,这是必然的结果。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