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学季 你跟孩子说的话有营养吗
正是开学伊始的季节,相信父母们纷纷会绞尽脑汁,跟开学前的孩子建言献策,期待鼓舞孩子的学习斗志。我们跟孩子说的话,真的会走心吗?是否会变成没有心理营养的废话?甚至引发孩子的反感?
有一位妈妈是这样跟孩子说的:儿子,高二没有高一的幼稚,没有高三的焦虑,正是增强实力,抛开对手,去拚高考的最佳时期,新学期伊始,愿你力戒浮躁,认准方向,默默的为自己加油,把高二这一步走好,加油!
我把这段话原封不动的转给我的女儿,请她谈一下感想。
女儿看了后毫不迟疑地说,没有感想,听多了,就木了……
我突然间很汗颜。
我对女儿说,亲爱的闺女,谢谢你的真实感受。我要反思,或许此类的话语,我也说的太多而不自知,以至于你会如此反应。
其实,发这段话给姑娘的初衷,是让孩子从一个刚刚高考过来人的角度,切身的谈谈感受。
而我内心里,出于习惯性思维模式,也已经有了对这段话的主观评价,让孩子谈感受,只不过下意识里是想验证一下自己的识见,让孩子再次见证自己洞察的准确性。
譬如我第一时间会做出判断:“高一的幼稚”这是对孩子过去的否定,“高三的焦虑”那是对孩子未来的恐吓,既然妈妈把孩子放在既无过去又无未来的夹心层的高二,还得“力诫浮躁”,那么,浮躁到底是个什么鬼?来自哪里?如果父母不明就里,只是口号式的喊加油,喊再多也是无力的,更是苍白的。
我的姑娘说“麻木”的真实感受警醒了我。如果我和这位妈妈沟通,一上来就滔滔不绝地作分析,下判断,定然会让这位妈妈反感。
任何沟通,包括亲子沟通,当然有目的。其目的第一是为了增进关系,第二才是解决问题。当我们发现问题不好解决时,要返回来增进关系,要关注对方的需求和感受,当懂得、理解对方的需求和感受时,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半。
这位妈妈的初衷,当然是想表达对儿子满满的爱意和殷殷期望。
但是表达是需要反复训练的,很多时候我们沟通的结果与我们的初衷大相径庭。
沟通成功的第一个要素在于我们教育理念的导向是否正确。我们通常以为,我们把孩子平常那些不好的行为杜绝了,就会只剩下好的行为了,这其实是我们的一厢情愿。
譬如我们告诉孩子不要浮躁时,我们内心的理念是如果孩子不浮躁就会踏实。事实上,孩子会不会就遵循我们美好的期待不浮躁了,再更进一步让我们心里美的是,踏实了?
结果是,不会。
好比我们对孩子大声喊:不要站着!
孩子理解的意思可能会是,妈妈让我不要站着,那我要怎么办呢?蹲下来?躺下去?坐下去?
所以沟通的成因之一是,要清晰准确的表达。如,请坐回您的座位上去;再比如,咱们接下来要踏实地学习。
那是不是我们说得清晰准确无误,孩子就会听我们的?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