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赖宁
赖宁出生四川雅安市石棉县,15岁遇难时还是一名初二学生。1988年,赖宁主动加入灭火队伍,在经历四五个小时后,大火被扑灭了,赖宁也遇难了。当时赖宁精神是全国学生学习的模范,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赖宁作为一个未成年人见义勇为的行为也遭到了反对。
赖宁救火的真相
赖宁生活里学习里有某些闪光点,但是公共化赖宁并不相当于私底下的赖宁,公共化赖宁在于他的救火精神,这才是推出他的主要原因,这才是(公共型)赖宁精神的具体本质所在!按照平常人的思维来看,年纪轻轻便去送死的赖宁精神有着致命性的缺点,确实不应该在大众面前宣传,不仅仅是针对少年而言,特殊地看,即了解了赖宁真相——违抗现场指挥的合理安排、引导同学们去犯险这种事情肯定是不可取的。
关于赖宁真相网上早就传出了许多相似的版本,据说赖宁严重近视,火灾时和同学看热闹眼镜掉了被烧死,他根本没有参与救火。赖正刚(赖宁的父亲)的女下属的老公是县卫宣传部长陈兆全,赖宁死后,俩人合伙造假赖宁事迹。后来赖正刚因经济原因被追究刑事责任。那时候又恰好迎合局势需要,赖宁的事迹便传播开来,赖宁还被封为“英雄少年”,全国上下各种媒体不遗余力地宣扬赖宁,而且越来越离谱。
那几年学习赖宁的活动完了一波又一波,居然历经了十多年。其实他个人的力量简直就是杯水车薪。拿自己的年轻生命去救火,完全是不可取的行为,不仅不值得宣扬,而且应该当做反面教材。所以即便赖宁为了抢救那二亩三分地的树林,也完全没有宣传的必要。这种宣传对公众来说反而是有害的。
赖宁父母
赖宁父亲赖正纲和母亲黄和榕,老家在绵阳涪城区,1966年赖正纲参加工作后分配到石棉县。1991年,在赖宁牺牲的3年后,作为石棉县水利局局长的赖正纲,平级调任雅安市水利局水正科科长。
次年,为照顾家中年迈的老母亲,赖正纲又平级调回到了绵阳,在新组建的武都引水工程指挥部任副指挥长,2001年退休。
离开石棉县后,赖宁父母只回过石棉两次:一次是在1993年,赖宁的墓迁建到烈士陵园时;还有一次就是2000年,和亲戚到海螺沟玩,回来时从泸定顺道到石棉县住了一晚。他们回去的次数少,除了因为退休前工作很忙外,还有就是交通不太方便。如今,两位老人在绵阳过着平淡的退休生活,两位老人说等雅安到西昌的高速公路通了,两人还想回到石棉去看看。
谈起儿子赖宁,他们说:宁愿要个平凡儿子,也不要个影响几代人的英雄。从曾经的轰动全国,到现在的遇冷,赖宁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中。但在父亲赖正纲和母亲黄和榕的心中,尽管过去了很多年,当年的事情依旧清晰地记着。赖宁生前的东西,两位老人至今珍藏。赖正纲说,如果没有那场火灾,今天的赖宁一定是一位画家。
此外,赖宁父母对于到北京参加赖宁“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活动,也婉拒了,两位老人想着平淡的安度晚年。
记者近日专访了最早采访赖宁英雄事件的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1989年,孙云晓受团中央指派,前往赖宁故乡采访写作,并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长篇通讯《当代英雄少年——赖宁》一文,引发全国热议和讨论。
关于赖宁:他得罪过很多同学
记者:现在网上有一些关于赖宁的细节,说他是“人二代”,不招人喜欢?
孙云晓:对,即便在当时,赖宁在学校里也是一个有争议的孩子。他确十旜生在干部家庭,他的父亲是当地水电局的一个领导,级别很低。但在1988年,赖宁并没有因为这个身份得到什么特殊照顾。他学习成绩很好,小学升初中本来可以保送,但他拒绝了,最后以很好的成绩考上初中。他和同学确实有些矛盾,因为他是班里的纪律卫员,得罪了很多同学,后来班里选三好学生,同学们就不选他。
我在写赖宁的书里有这样一句话,他是英雄,也是孩子。赖宁下葬那天,母亲为他做的最后一件事是替他赔偿了一扇打破的窗玻璃。他母亲在坟前把买玻璃的发泡给烧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