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万象

陈景润证明1加1等于2真的吗 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

时间:2018-08-06 14:01:01  

  哥德巴赫猜想: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素数之和,即“1+1=2”.

  目前,尚未有证明

  最新成果:

  1+2=?

  中国数学家陈景润于1966年证明的,称为陈氏定理:“任何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通常都简称这个结果为大偶数可表示为“1+2”的形式.

  陈景润证明的不是1+1=2,也不是1+2=3,这是一个常见的误解。

  要理解1+1的意思,首先要回到哥德巴赫本身。现在通行的哥德巴赫猜想是指,任何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但是因为这个猜想太难,所以数学家们退而求其次,研究一个大于2的偶数是否能写成两个数a与b的和,如果a是2个素数的乘积,b是3个素数的乘积,那么就写成2+3,意思是第一个数是两个素数的乘积,第二个数是三个素数的乘积。

  例如30可以写成30=6+24,因为6=2*3,24=2*2*2*3,所以30=6+24就是30的2+4分解。

  历史上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两个主要工具一个叫筛法,一个叫圆法。在陈景润之前两个方法都有很多数学家在研究,证明了比如2+3,1+4,1+3之类的结论。陈景润改进了筛法,做出了1+2的结果,也就是说他证明了任何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一个素数加上另一个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乘积的数的和。

  因此,1+2,1+1只是一种简便的写法,并不是真的是证明为什么1+1=2或者1+2=3。

  陈景润-中国著名数学家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当代数学家。

  1953年9月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1955年2月由当时厦门大学的校长王亚南先生举荐,回母校厦门大学数学系任助教。1957年10月,由于华罗庚教授的赏识,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73年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1981年3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卫员(院士)。曾任国家科卫数学学科组成员。1992年任《数学学报》主编。

  1996年3月19日下午1点10分,陈景润在北京医院去世,年仅63岁。

陈景润的故事:数学家陈景润的小故事三则

  陈景润的故事三则

  陈景润的故事一

  有一天,陈景润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哎呀,头发太长了,应该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自己是个姑娘呢。于是,他放下饭碗,就跑到理发店去了。

  理发店里人很多,大家挨着次序理发。陈景润拿的牌子是三十八号的小牌子。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时间是多么宝贵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费掉。他赶忙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来。他背了一会,忽然想起上午读外文的时候,有个地方没看懂。不懂的东西,一定要把它弄懂,这是陈景润的脾气。他看了看手表,才十二点半。他想:先到图书馆去查一查,再回来理发还来得及,站起来就走了。谁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轮到他理发了。理发员叔叔大声地叫:“三十八号!谁是三十八号?快来理发!”你想想,陈景润正在图书馆里看书,他能听见理发员叔叔喊三十八号吗?

  过了好些时间,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把不懂的东西弄懂了,这才高高兴兴地往理发店走去。可是他路过外文阅览室,有各式各样的新书,可好看啦。又跑进去看起书来了,一直看到太阳下山了,他才想起理发的事儿来。他一摸口袋,那张三十八号的小牌子还好好地躺着哩。但是他来到理发店还有啥用呢,这个号码早已过时了。

  陈景润的故事二

  陈景润进了图书馆,真好比掉进了蜜糖罐,怎么也舍不得离开。

  可不,又有一天,陈景润吃了早饭,带上两个馒头,一块咸菜,到图书馆去了。

  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找到了一个最安静的地方,认认真真地看起书来。他一直看到中午,觉得肚子有点饿了,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只馒头来,一面啃着,一面还在看书。

  “丁零零……”下班的铃声响了,管理员大声地喊:“下班了,请大家离开图书馆!”人家都走了,可是陈景润根本没听见,还是一个劲地在看书呐。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问活动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人活动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作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组织工作半年培训会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