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衍刚研究组在该研究中,揭示了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通过下行正反馈形式调控痒觉信息处理的机制,发现该脑区的速激肽神经元对于瘙痒过程中“痒觉-抓挠”这种恶性循环的产生至关重要。因此,大脑中的这群速激肽神经元是遏制“痒觉-抓挠”的恶性循环以及治疗慢性痒的潜在靶标。该项研究有望改变解决慢性瘙痒问题的思路,提出针对脑内负责痒觉信息处理的神经元进行干预可能是治疗慢性瘙痒的一种新方法。
此项工作主要由孙衍刚课题组博士研究生高郑润、陈文振、刘明哲共同完成,课题组的其他成员积极参与,并得到了神经所许晓鸿研究员与广州医科大学万丽教授的大力协助。本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771158)和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BS01000000)的资助。

图:痒觉下行调控的细胞及神经环路机制的示意图。导水管周围灰质中存在一群表达速激肽的神经元,这群神经元通过下行环路调控脊髓水平痒觉信息处理,从而促进抓挠行为的产生。药理遗传学激活速激肽神经元诱导小鼠自发抓挠行为。
延伸阅读“Q&A”
1)研究动机是什么?
慢性痒患者常常会由于瘙痒产生无法控制的过度搔抓行为。过度的搔抓行为会对患者的皮肤组织产生严重的损伤,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目前,我们对痒觉信息处理机制的了解还非常少,所以临床上十分缺乏对于慢性痒的有效治疗方法。我们希望通过研究痒觉信息处理的神经机制为研发治疗慢性痒的新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2/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